在宿州市蕭縣康得利油脂科技有限公司油脂車間,廢棄動植物油“變身”高端工業油脂,整車發往歐美市場;六安市霍邱縣鵝肥肝加工園內,晶瑩嫩滑的鵝肥肝新鮮下線,直供滬蘇浙餐桌;九華黃精產業已開發九制黃精、黃精酒、黃精元氣水等40余種產品;在茶口樂生物科技(黃山)有限公司的網絡銷售平臺評價欄里,消費者對“茶葉含片”贊不絕口……這生動的場景、讓人心跳的數字,正是安徽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金鑰匙”破解農業轉型難題的鮮活注腳。
既要“種得好、賣得出”,又要“賣得俏、效益高”。宿州、六安、池州、黃山等地用工業化邏輯重塑產業生態,以創新路徑激活發展動能,既破解了生產端的技術瓶頸、效率困局,又釋放了市場端的品牌活力、消費潛力,讓新時代“農業飯”既飄著科技賦能的“新香”,又透著產業升級的“甜意”。
鏈上突圍:從“資源錯配”到“價值重構”
“以前好梨賤賣、次梨爛地是常事。現在好梨鮮銷賣‘精品價’,中等梨熬膏做罐頭,梨渣變飼料和肥料,連疏果時摘下的小毛梨都能提取梨多酚做成保健品。一顆梨渾身上下都是寶!”站在小吊梨湯自動化生產車間,碭山縣龍潤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算起“全鏈增收賬”。
近年來,宿州等地立足資源優勢,以“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為抓手,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從“零散加工”向“全鏈深耕”轉型,讓傳統農業在鏈條延伸中“活”起來、“強”起來。碭山縣引進梨多寶、祥隆藥業等頭部企業,開發出200多款新產品,酥梨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27.43億元,區域品牌價值達190.64億元。
“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偏低、加工企業規模偏小,產業停留在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中低端,特色農產品長期以鮮銷或初加工為主,產業競爭力自然上不去。”六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坦言,這導致不少好物賣不上好價錢。
如何破解農業大而不強、散而不精、附加值低的難題?宿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安文認為,可以用工業化的鏈式思維重構產業體系,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布局,加快初加工發展、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加強綜合利用,把“原字號”做成“精品貨”,把“短鏈條”拉成“全鏈條”,讓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能創造新價值。
六安“一只鵝”成為“單點突破、全鏈貫通”轉型樣本。該市成立鵝產業專班,細化“鵝10條”支持政策,建設鵝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園和鵝肥肝加工產業園,形成“育種—養殖—屠宰—加工—羽絨—文旅”全產業鏈。如今,六安的鵝肥肝占全國產量的1/3以上,訓練用羽毛球占據全國40%的市場。
擰動瓶蓋,茶粉隨之滑入瓶中;搖一搖,消費者便能即刻享用一杯現泡綠茶……這是黃山華綠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成品茶、半成品茶為原料生產的“瓶蓋茶”。黃山市黃山區聚焦茶精深加工細分賽道,打造全國新中式茶飲先行區,成效顯著。今年上半年,華綠園公司實現產值8299萬元,同比增長88%。
創新破壁:從“技術卡殼”到“智慧變現”
“要是沒有政府搭臺對接高校,我們500萬元研發資金投下去,可能連水花都看不見!”今年初,安徽吉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計劃進軍食品級動物油脂市場,卻被低溫熬煉等關鍵技術“卡了脖子”。
蕭縣政府摸清企業這一需求,立即啟動“產學研對接綠色通道”。3天內,縣農業農村局完成企業技術需求深度調研;一周后,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隊赴江南大學,推動該公司與江南大學共建“動物油脂聯合研發中心”,很快攻克了油脂氧化、風味流失等技術難題。
各地對技術創新在農產品加工業中的核心作用認識正在加深,逐步構建起“政府牽線、企業出題、院所解題、市場閱卷”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通過“需求清單化、合作項目化、成果商品化”的模式,讓高校院所的“智力資源”精準對接產業一線的“技術需求”,真正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是農產品加工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從初加工邁向精深加工的‘攔路虎’。”安徽徽耀供應鏈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波坦言,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研發投入有限、研發力量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供給不足,且數字化轉型滯后、智能制造水平低。與此同時,高校、科研院所與這些企業的合作較為松散,很多科技成果在實驗室里“沉睡”,難以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針對這些問題,六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建議:“要從政策和資源上積極支持重點龍頭企業,鼓勵企業購買先進加工設備、升級生產工藝,持續提升精深加工技術水平和加工轉化能力。同時,引導企業強化產品研發、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幫助本土企業深化與大院大所的科研合作、積極融入各大供應鏈體系,通過多方發力,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
為啃下技術這塊“硬骨頭”,各地還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實際的創新路徑。
宿州選擇以“平臺化對接”模式,搭建產學研合作的穩固“橋梁”。該市與江南大學共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宿州分中心,同步打造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南京農業大學宿州現代農業研究院、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宿州基地等10余個產學研平臺,還建立起“企業技術需求庫”和“高校科研成果庫”,實行“雙向匹配、動態更新”。
黃山則把創新“準星”對準茶葉深加工的細分領域,實施“靶向性攻關”。市農業農村局與黃山學院共建“黃山茶葉深加工研究院”,建立“企業需求清單+科研攻關清單”雙向對接機制。針對茶葉提取過程中香氣流失的問題,研究院聯合萃華科技共同研發出“低溫萃取+香氣回填”技術,不僅解決了企業的生產難題,還為全國新式茶飲企業提供了高品質原料。
池州市建成九華黃精產業發展研究院、富硒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黑木耳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等。同時,加強綠色種植技術推廣,九華黃精生態種植入選全國百種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食用菌菌渣廢物循環利用技術在皖南地區廣泛推廣,助力特色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利益聯結: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贏”
近日,黃山市祁門縣小路口鎮舉辦首屆香“姑”愛情故事會。3戶香菇種植戶代表化身香“姑”,深情講述靠著產業發展過上好日子的故事。小路口鎮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走文旅融合與特色產業并進之路,帶領村民共贏共富。
“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最終目的是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黃山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近年來,我省各地圍繞這一目標,不斷探索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從“企業+合作社+農戶”“黨組織+園區+農民”,到“保底收購+股份合作+就業帶動+二次分紅”,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村集體壯大”的良性循環,把產業鏈上的紅利實實在在分到農民手中。
宿州的利益聯結模式,走的是“全鏈條參與、多渠道分紅”的路子,不僅讓農民在生產環節獲得穩定收益,還推動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增值利潤。以蕭縣白山羊產業為例,當地構建起“養殖—屠宰—加工—餐飲”融合發展模式,鎮村以“黨組織引領+合作社運營”為核心,把分散的養殖戶資源整合起來,統一與羊肉加工企業談合作、定價格,既解決了養殖戶“單打獨斗”議價能力弱的問題,又保障了企業的原料供應。
池州則依托獨特的硒資源,把“硒土地”變成了農民的“金土地”。當地在推動初級農產品向富硒即食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食品、藥食兩用產品拓展的同時,還以硒資源為核心,推進“硒+康養”“硒+文旅”等新業態發展。在此基礎上,池州深化“企農聯動”,保證農民“種得穩、賺得多”。
盡管各地探索取得了成效,但要切好利益聯結的“蛋糕”,仍需多方合力、持續發力。“目前,部分企業與農戶的合作還停留在‘你種我收’的淺層次,沒有把農民真正納入產業鏈體系;一些合作社自身服務能力不足,難以替農民爭取更多權益;還有些偏遠村莊受地理、交通等條件限制,難以參與到加工、銷售等增值環節。”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能讓企業唱‘獨角戲’,而要讓農民從‘賣原料’的單一角色,變成‘參與者、受益者’。”黃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讓產業鏈上的紅利真真切切流進農民口袋,不僅需要更合理的機制設計,還需要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合作社的服務能力、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縱深推進、數字技術的深度滲透,各地正積極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農產品加工業的壯大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質感”、農民增收的“穩穩幸福感”。(何雪峰 唐歡 袁中鋒 倪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