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流金,“豐”景正好。在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安徽安慶望江縣,51.5萬畝單季稻正在豐收。收割的稻谷,很快被送往當地加工企業,開啟從稻谷到優質大米的“升華”之旅。
產業鏈提質:從糧食生產到多元供給
“今年水稻產量比較高,米質較往年有提升,對于我們大米加工來說是好兆頭。”望江縣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負責人徐文表示。這兩年,在生產大米的同時,徐文引進和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延伸產業鏈條,通過對稻米的精深加工,生產出米淀粉、米蛋白粉、米乳、稻米油等副產品,滿足多樣化的餐桌需求,同時帶動當地農民就業。
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安徽安慶望江縣單季稻收割進行中(央廣網記者 周然 攝)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近年來,安徽積極培育蔬果特色產業,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馬鞍山和縣地處皖東,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雨水豐沛,有種植蔬菜的傳統。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3.2萬畝,年產各類優質蔬菜瓜果約118萬噸,其中近七成銷往長三角地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菜園子”。
楊兵介紹蘆筍種植(央廣網記者 張琳琳 攝)
在和縣的一家種植基地里,200多畝蘆筍進入養護期。“十年前,蘆筍還是老百姓飯桌上的稀客,和縣蘆筍種植戶的寥寥無幾,我當時專程到上海、浙江、山東等多地學習蘆筍種植技術。現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不能只盯著常見的糧食和蔬菜,而是要把思路打開。”該種植基地負責人楊兵說。
作為馬鞍山市勞動模范,楊兵積極帶動周邊農戶致富,無償分享蘆筍種植經驗。“銷售渠道暢通,市場需求旺盛,我希望和縣蘆筍在全國打響知名度。”楊兵說。
和縣的青椒正值收獲期(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在一批新農人的示范引領下,和縣蔬菜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今年5月,和縣創新成立蔬菜集團,以“政企協同”模式構建全產業鏈運營平臺,并與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多地建立供應鏈直供合作,加快推進“買全國、賣全國”的產業升級戰略。
智慧鏈升級:以數字引領貫通產銷全鏈
深秋的合肥,涼意漸濃。在包河區大圩鎮數字化種植工廠的智能溫室大棚內,數萬株番茄藤蔓沿著吊繩攀爬,形成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科技正不斷突破季節的界限,續寫著不一樣的豐收故事。
智能溫室大棚內,一行行無土栽培設施整齊排列(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該溫室大棚的生產主管張亮正仰頭查看電腦屏幕,溫度、光照、水肥等20多項數據實時跳動,滴箭裝置精準地將營養液輸送到每株作物根部。“番茄生長需要什么,系統比我們更早知道。通過環境精準控制,這里的番茄可以實現周年生長,在同等面積下,智能溫室大棚里的番茄產量遠高于傳統大棚。”張亮說。
在皖北,這個時節碭山果園場的酥梨采收已近尾聲。這片占地1.2萬畝的標準化果園,涵蓋梨園9000畝、桃園3000畝,出產的“翡翠”酥梨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據了解,今年該果園酥梨畝產約2500公斤,每畝銷售收入達8000元以上。碭山果園場的豐收景象,是安徽省規模最大的省屬農業企業安徽農墾集團以全產業鏈思維推進現代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安徽農墾數字農業管理平臺上,大屏幕實時顯示著土壤墑情、作物長勢、氣象預警等田間數據,技術人員可遠程控制灌溉設備、調度無人機作業。“這個平臺是我們的‘智慧大腦’。”集團相關農業部門技術人員介紹,平臺通過“空天地人機”數據采集網絡,實現對耕、種、管、收全環節的精準管控,并借助農業四情監測系統形成“數據采集—智能分析—決策執行”的閉環,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指導。
“我們不僅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安徽省農墾集團糧食經營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李慧表示,集團通過“前端統供、中端統管、后端統銷”模式,為農戶提供良種、農資、技術、銷售等全流程服務。在前端,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智慧農業賦能,夯實糧食產能根基;在供給端,依托沿淮、沿江和皖南山區資源稟賦,發展茶、林、果、水產等特色產業;在產業鏈后端,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實現從“原字號”向“名優特”的轉變。
目前,集團已形成沿淮、沿江和皖南山區的特色產業布局,通過全產業鏈布局和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實踐。
在大食物觀的科學指引下,安徽正以生動的實踐描繪著現代農業的壯闊圖景。
監制:汪婷婷
統籌:周然
文字:徐秋韻 鮑玉嬋 張琳琳
視頻:鮑玉嬋 徐秋韻 趙家慧
鳴謝:合肥市包河區融媒體中心 和縣融媒體中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