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浪潮下,環保產業正從政策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水質如何持續改善?含氟廢水能否變身“城市礦藏”?化工園區怎樣實現智慧管控?這些具體而緊迫的環境治理難題,正在推動安徽環境科技產業加速轉型。
活動現場(科大硅谷供圖)
10月13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沙龍第四期——走進環境研究院在中國環境谷舉行。活動由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科大硅谷公司主辦,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環境谷、安徽蜀峰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辦。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安徽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推進組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羅宏,安徽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繆磊,蜀山區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劉智、科大硅谷公司副總裁王晶、環境研究院院長助理任沖等嘉賓,展開了一場關于環境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交流與前沿對話。
解答環境科技的“安徽考題”
“環境問題不僅僅是民生問題,它本質上是經濟問題。”活動現場,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推進組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羅宏開宗明義。
當前,全球環境治理正面臨從末端治理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系統性轉變。在美麗中國戰略與“3060”雙碳目標牽引下,環境科技已不再是單一的“手術刀”,而是演變為由大數據、人工智能、先進傳感與新材料共同編織的“感知神經網絡”和“智慧大腦”。
環境研究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作為省屬事業單位法人,成立于2023年的環境研究院重點面向綠色低碳發展的國家重大需求,以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培育新興減污降碳產業為主線,旨在打造國家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
“我們聚焦的是從1到10這段最吃力的轉化環節。”環境研究院院長助理任沖表示,研究院正攻堅巢湖治理、化工園區智慧管控、皖北大氣污染防治等關鍵領域,致力于讓環保科技“既高效解決環境問題,又具備顯著的成本優勢”。
協同構建“環境醫院”式的生態雨林
創新的火花,需要適宜的生態才能“燎原”。面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普遍難題,安徽正在探索出一種“環境醫院”式的協同新模式。
“一個好項目的金三角,就是大賽道、硬科技和好團隊。”科大硅谷公司副總裁王晶從投資視角精準定義了優質標的。她指出,當前環保產業的幾大“風口”正集中于污水處理、危廢處置、固廢資源化與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等賽道。她特別強調,“技術先進性只是入場券,真正的考驗在于能否具備成本競爭力,這才是跨越‘創新死亡谷’的決定性因素。”她建議初創企業應主動擁抱產業生態,具備與龍頭企業協同共生的格局,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來承接重大工程訂單。
資本的視角務實而銳利,而地方的作為則在于構建良性的生態體系。蜀山區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劉智分享了“中國環境谷”的成長邏輯:通過打通政策鏈、資金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構建“政產學研用經”融合的閉環。目前,環境谷已集聚企業450余家,產值突破500億元。
在這一生態中,安徽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作為“鏈主”扮演著關鍵角色。集團副總經理繆磊介紹,集團定位為“四大平臺”,并致力于“帶著大家一起干”,以解決地方政府痛點、難點問題為切入點,嫁接省屬企業、科研院所的技術和先進經驗,共同聯合地解決問題。他表示,兩年多來,集團通過聯合開發、共建產業研究院等方式,走出了一條“雙招雙引”的新路子。
政府作為組織者,龍頭企業作為集成者,科研機構作為策源者,資本作為賦能者——各方角色清晰,共同組成了一個能夠協同攻關、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環境醫院”。
在產業重構中發現新藍海
盡管當前部分環保企業面臨轉型陣痛,但沙龍現場傳遞出的是基于長期主義的理性信心。
“在當前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環保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優勝劣汰。”羅宏坦言,盡管挑戰嚴峻,但對標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環境質量還需大幅改善,這為環保科技留下了巨大的市場剛需。“越是競爭激烈,越要靠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來贏得生存、實現做強。”他進一步指出,企業若想脫穎而出,必須同時滿足三個關鍵條件:瞄準確定性的市場剛需、掌握行業領先的先進技術,并建立起可持續的成本優勢。
信心的根基,來源于真實的需求和可行的路徑。任沖分享的“含氟廢水資源化”的設想令人振奮:如果能將含氟廢水視為“城市礦藏”,通過技術回收,有望變廢為寶,甚至成為“第二稀土”。這正是用產品價值打通治理場景的典范。
現場企業代表、安徽金唯生物負責人的提問,則道出了眾多科創企業的心聲:手握先進高效的微生物治理技術,如何突破推廣瓶頸?劉智區長的回答指向了“精準對接”與“借船出海”——通過政府搭建的平臺與鏈主企業帶動,讓新技術找到用武之地。
環境科技產業的破局,需要的是耐心與定力。科研力量聚焦真實痛點,資本給予長期陪伴,企業勇于開放協同,政府善于制度創新——這些要素的有機組合,正在讓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自然生長。
這種通過構建生態來實現產業突破的“安徽實踐”,不僅為本土環境科技產業開辟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也可能為全球的綠色轉型貢獻一份具有啟發意義的中國方案。(章鑫怡)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