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宿州10月22日消息(記者 劉暢司晨 通訊員 鄭甲)近期,據省農業科技特派員示范項目“小麥玉米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測產報告顯示,安徽宿州埇橋區夾溝鎮湖町村示范基地玉米畝產達661.2公斤,較去年同比增長11.5%,較示范基地外玉米增產13.9%。玉米畝產創新高的原因,主要歸結于當地建立“引育良種、運用良機、掌握良法”“三良”聯動體系,有效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

引育良種,夯實“芯”基礎。安徽省科技廳駐湖町村工作隊堅持“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理念,發揮選派幫扶單位優勢,依托30萬元的省農業科技特派員示范項目,與省農科院、荃銀高科等8家創新主體建立聯絡對接機制,多措并舉引育良種。摸清底數,邀請2名省級農業科技特派員到村考察,全面了解村里日照、降水、土壤等10余項氣候條件指標,初步篩選出適宜推廣的玉米種子品類。爭取良種,有針對性地與荃銀高科、安徽農大組織開展“良種捐贈”活動,累計受贈“廬玉9105”“荃科785”“魯單510”等3個玉米品種、價值近5萬元。精心選育,從省農社中心邀請專家圍繞玉米種子選育開展咨詢服務,考慮到后期大面積推廣和穩產豐產,選育出省農科院新研制的“廬玉9105”為主要試種品種。

運用良機,跑出“豐”動能。湖町村發揮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村優勢,與安徽農大簽署產業幫扶協議,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在“種”“收”“儲”三端發力,保障玉米穩產豐產。“種”上發力,租用安徽農大皖北試驗站北斗定位電控排種機、飛防植保無人機等智能化設備開展種植,起到節約種子、合理密植、提高效率、智慧監測等多重作用,僅120畝示范基地就節約玉米種子1000斤。“收”上省力,為減少玉米收割損耗,從安徽農大皖北試驗站引入玉米脫粒收割機,實現“穗籽”分離,提高了收割效率,減輕了農民辛勞。“儲”上蓄力,為破除玉米烘干存儲受連續陰雨天氣影響的難題,村里使用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每日400噸的烘干設備,實現玉米收后即烘干、烘干即存儲,預計今年減少損耗超1萬斤。目前村80%以上玉米已完成收割,為秋糧豐產吃下“定心丸”。

項目測產評價現場會(央廣網發 埇橋區委宣傳部供圖)

掌握良法,持續“增”質效。夾溝鎮湖町村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依托黨組織領辦的興疃專業種植合作社,全力構建“專家工作站+示范基地+農戶”技術推廣模式,以“抱團發展”提升農業發展質效。引進先進技術,從省農科院、荃銀高科等創新主體邀請10余名農業專家,今年已開展玉米等農作物種植技術培訓5次,解決病蟲防治、科學施肥等問題10余項,服務村民100余人次。開展試點推廣,有效整合科技項目、人才、園區、企業、高校、院所等“六大”資源,培育一批致富能手、種糧大戶,在全村更大范圍推廣玉米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示范種植,目前已累計推廣1000余畝,示范效應擴大近10倍。助力強村富民,預計今年通過玉米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的實施,可使每畝玉米額外增收近260元,助力村集體經濟額外增長3.1萬元,解決30余名勞動力就業。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