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六安10月20日消息(記者徐秋韻)昌春海是六安永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昌春海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30多年來,他扎根車間,刻苦鉆研,勇于創新,擅長操作多種類型機械設備,從一名普通操作工人蛻變為技術創新“大拿”。
一專多能 解決專項難題
1991年,昌春海由長安無線電技工學校畢業分配到原國營永達機械廠當了一名車床操作工,30多年來,他從學徒工干起,虛心請教、勤奮好學,始終活躍在生產一線。
工作中,昌春海車、銑、刨、磨、鉗各工種樣樣精通,他熟練掌握數控激光焊接機床、電火花成型機、線切割機床及加工中心等多工種設備的實際操作,能夠針對特殊精密產品的工藝特性,加工技術要求,自行繪圖設計制造工裝夾具、刀具、檢具等,同時擅長各類復雜零部件的機械加工,各類通用及復雜刀具的刃磨和鏟磨,是一名一專多能,一人多崗的復合型技術工人。
2016年國家級工作室成立以來,他又在設備自動化改造和非標設備設計創新上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其主導設計的“全自動軸類校直機”解決了公司軸類產品手工校直效率低下,人員勞動強度大,長期困擾生產進度的瓶頸問題,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昌春海是公司內部工作改善項目最多的員工之一,至今累計共完成大小工作改善300多項。在“昌春海技能大師工作室”,展示著昌春海和團隊這些年加工制作的零件樣品,其中有一個不太起眼的零件,這是一個手指粗的金屬桿,一頭焊接著一塊“匚”形的零件。“這小部件看著不起眼,卻是我們團隊研發設計的心血,更是我們企業獲得發展機遇的‘敲門磚’。”昌春海說。
2012年,德國博世公司在國內尋找企業提供配套部件,要生產的就是這個異型軸,該零件結構復雜、焊接精度高、焊縫抗拉強度要求高,當時只有一家日本公司可以制造。“那時候,我從來沒有接觸過激光焊接技術,但是公司讓我帶隊攻克這個技術難題。”氣保焊、氬弧焊……昌春海和他的團隊嘗試了幾乎所有的焊接方法,不是焊縫質量差就是焊接后的拉力和焊接精度達不到產品要求。昌春海和團隊成員邊學、邊干、邊總結,僅焊接工作筆記和總結心得就寫了六萬余字,設計制作了專用焊接工裝,最終團隊確定采用激光焊技術。
經過上百次近三個多月的焊接實驗,一個直徑14mm壁厚1.1mm的半缺圓形小小的焊接零件竟然可以吊起1.5噸重的鋼材,超過了博世公司的技術要求。一個小零件,讓六安永達公司敲開了國際大廠的大門。
昌春海多年來的工作筆記(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精益求精的技術“帶頭人”
說起昌春海,車間里每一個年輕員工都贊不絕口。“只要說起技術,昌師傅特別認真,眼睛里揉不得一點沙子。”
2020年底,公司將珩磨自動化的技術攻關任務交給了昌春海的團隊。為了實現將珩磨設備,人工珩磨的現場工藝改為自動珩磨工藝,實現一人多機的自動化加工工藝目的。昌春海和團隊成員們通過幾個月的攻關于2021年3月制造出了一臺精密臥式珩磨機,然而在試生產的過程中,昌春海卻皺起了眉頭——盡管自動生產的零件完全符合圖紙要求,用綜合檢具檢測合格,但他發現零件的圓度達不到人工珩磨的精度。
“人工珩磨的零件,圓度誤差只有1絲,而我設計的自動珩磨設備,誤差卻達到了6絲,圖紙上沒有此項要求但肯定會對零件使用造成影響,無形中也降低了產品質量!”認真的昌春海叫停了已投入使用的設備,推翻了幾個月的心血。那段時間他圍繞著設備和設計圖紙反復琢磨圓度誤差產生的原因,最終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另辟蹊徑設計出新結構的部件,更換后使得設備的加工精度達到了圓度誤差在1絲以內。
在昌春海眼中,工藝突破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降成本、提效率、增效益,據了解,六安永達公司自動化率已突破了70%,其中有一部分特殊設備的自動化都是昌春海團隊自行研發設計的。
只有技工學校學歷的昌春海,為了能成為知識型員工的夢想,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刻苦鉆研,三十多年來他累計個人筆記近一百余萬字,自制工裝、夾具、設備改造和非標設備設計圖紙總數達到將近四千余幅。
2019年起,他成為了六安技師學院的客座老師,將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傳授給技師學院的學生們。在技藝傳承上,昌春海甘于奉獻,在他逐漸成長為高級技師時帶過十多位不同崗位的徒弟,不管是在車工、磨工、電火花、激光焊接等崗位上,經過昌春海的諄諄教誨,他們現在都成為了公司的中堅力量。
2022年底,昌春海還被光榮地選舉為第十四屆省人大代表,在昌春海看來,人大代表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他積極建言獻策,將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及社會熱點、難點等重大事項寫在議案里、建議中,積極當好人民群眾的貼心“代言人”。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