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淮南10月22日消息(記者趙家慧)安徽淮南礦區位于華東腹地,因長期開采煤炭,形成了大面積的采煤沉陷區,沉陷區水域面積也在逐年擴大。
如何在修復治理沉陷區水域生態的同時,把采煤沉陷區轉變為可利用的耕地資源,成為企地近年來主攻的課題。從沉陷積水區到“水上糧倉”,顧橋礦采煤沉陷區從2024年開始,進行了一場“變廢為寶”的實驗。
浮床水稻豐收航拍(央廣網發 尹欣、徐璐璐攝)
10月中旬,顧橋礦采煤沉陷區的水面上,一片片水稻正“漂”在水面上,等待被收割。“今年選育的是去年成功種植的綠旱639和銀兩優606品種,增加了鳳臺本地的荃優全贏絲苗和綠旱兩優21品種。”淮河能源健康產業集團植保技術專員徐鵬峰告訴記者。
2024年,淮河能源控股集團(以下簡稱“淮河能源”)與安徽理工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鳳臺縣顧橋采煤沉陷區實施“采煤地表沉陷區水面種植關鍵技術及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打造了50畝“漂浮式綠色稻田”并獲得成功。
這給淮河能源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在去年基礎之上,淮河能源提升栽培技術,在盆栽土壤配比上采用30%的營養土和70%的基質混合,在增加根系透氣性的同時,讓肥力釋放更加緩慢。
水面種稻與地面種稻大有不同,從生長環境到施肥管理都有著很大區別。“今年采取‘先移栽再入水’的方式。相比于去年,秧苗在陸地上多待了一周,就可以長出更加牢固的根系。這樣入水后,不僅抗倒伏能力更強,還會減少生長初期病蟲草害發生的情況,節省了人力投入。”徐鵬峰說。
浮床水稻目前主要依靠人力收割(央廣網發 尹欣、徐璐璐攝)
“6月中旬的時候,共有16萬穴秧苗在一周之內全部完成下水移栽。”淮河能源健康產業集團農技資深主管劉錦解釋道,顧橋礦采煤沉陷區水面面積共有5000畝,為了避免水面風浪對秧苗造成影響,創新性增設近百米的防浪漂浮桶,形成了50畝封閉水域,并在浮板上綁上石塊,直接沉入水底,把浮板牢牢“拴住”,避免秧苗根系的土壤被水流溶解。
淮河能源采煤沉陷區漁稻共生項目現場負責人宋志華幾乎是全天候待在項目上。他告訴記者,針對肥力不足的問題,除了在基質盆內提前放入緩釋肥外,后期則采用無人機追肥,保障秧苗成長時的肥力。“今年產量高于去年。經測產,畝產超過500公斤。”
網箱養魚(央廣網發 尹欣、徐璐璐攝)
在顧橋采煤沉陷區景觀平臺兩側水域內,10個養魚網箱對稱排列。今年,淮河能源在采煤沉陷區采用網箱養殖和跑道養殖兩種模式。“跑道養殖模式是首次應用,主要是探索試驗在高密度的情況下養殖鱸魚。”宋志華告訴記者,跑道上專門安裝了水流循環系統、增氧系統、排污系統和水質監測系統,通過智能化手段實時監測,可實現精準投喂、水質調節,大幅提升單位水體產量。“等水稻收完,下個月就準備開始捕魚了。相信今年是個豐收年!”
“水上浮床種植農作物+水下網箱養殖水產品”的立體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沉陷區水面,也使得沉陷區原有土地的部分種植功能得以恢復,實現水面種植與水下養殖、水底增肥土壤與水面種植土循環利用、沉陷區水域利用與生態環境修復三個統籌。該項目的成功實施,驗證了采煤沉陷區浮床水稻種植模式的可復制性,為煤炭行業采煤沉陷區的綠色治理探索出一條有效途徑。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