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藍天白云續寫美麗北京生態畫面
“十四五”時期北京PM2.5濃度已下降近20%
10月15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首都“十四五”規劃高質量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美麗北京”建設專場。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交通委、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分別介紹了相關工作。記者了解到,2024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0.5微克/立方米,在2020年進入“30+”的較低濃度水平后,四年時間內又下降了近20%。截至目前,“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進展順利,預計到年底將超額完成國家要求,實現高質量收官。
今年前三季度“好天兒”已達226天
“十四五”時期,藍天白云續寫著美麗北京的生態畫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陳添介紹,北京市PM2.5已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2024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0.5微克/立方米,在2020年進入“30+”的較低濃度水平后,四年時間內又下降了19.7%。2024年也是歷年“好天兒”最多的一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90天,相當于近10個月都是“好天兒”;同時“差天兒”歷年最少,重污染天數保持在個位數水平,僅2天,比2020年減少了8天。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成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作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今年前三季度,北京PM2.5濃度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優良天數226天,同比增加18天;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實現穩步提升。截至目前,“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進展順利,預計到年底,將超額完成國家要求,實現高質量收官。這也將為“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堅實基礎。
空氣質量穩定達標,水環境質量也大幅改善。市水務局副局長伊鋒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加強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升級改造垡頭、五里坨等污水處理廠,新建臺湖總部基地、稻香湖二期等一批再生水廠,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800萬立方米/日,污水收集處理效能顯著提升,黑臭水體、劣Ⅴ類水體實現動態清零,河湖水域成為鳥類遷徙驛站和棲息樂園,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種頻現多個水域。“十五五”時期,北京將繼續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強雨污合流管網改造,確保劣Ⅴ類水體動態清零,優良水體比例保持在70%以上。
未來10年新建200個公園
“十四五”時期,北京已建成各類公園1100個,年均接待游客超5億人次,3015公里綠道串聯綠色生活,讓“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從愿景變為日常。首都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2.92%,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同時,通過科學拆除圍欄,全市725個公園與城市無界融通。
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沙海江介紹,目前《北京公園游憩體系專項規劃》已經出臺,將以公園為核心,以綠道為脈絡,有機融合各類資源,創新打造公園游憩活力圈,進而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公園游憩體系。未來10年,北京公園的數量和質量將雙雙升級,北京將見縫插針、因地制宜地新建200個公園,同時改造一批“潛力股”老公園,讓公園的生態更扎實,玩法更豐富,不光更“好看”,還要更“好用”。
“公園里將預留彈性空間,方便大家隨時辦活動、遛娃健身、休閑社交,打造常態化綠色生活‘嘉年華’。”沙海江表示,作為公園游憩體系的脈絡,四通八達的綠道,特別是不斷延展的社區級綠道,將串聯公園、商圈和文化場所,銜接居住區、辦公區和交通節點。北京創新提出的公園游憩活力圈將全域鋪展,到2035年覆蓋首都超50%的歷史文化資源,超70%的市區兩級博物館、展覽館等文化設施,超75%的體育運動場館以及超80%的城市重點商圈。城市級、地區級和社區級共三個層級的活力圈,將精準打造首都城市游憩新地標、地區活力綜合中心和社區鄰里綠色交往中心。生態休閑型、文化體驗型、特色娛樂型和日常綜合型等4種形態的活力圈將為市民帶來宜靜宜動、宜賞宜游、可體驗可消費的多元場景。為推動公園游憩活力圈形成規模效應,還將結合首都功能分區施策,打造公園游憩活力群,傳統中軸線、大運河至副中心以及三山五園等首批17個活力群,集中彰顯大國風范、古都風韻和時代風貌。
綠電占全社會用電量近三成
“十四五”時期,全市持續“增綠”。市發改委副主任來現余介紹,2024年優質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費比重已經達到99.7%,為全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撐。
具體來看,在“凈煤”方面,全市煤炭消費量從2012年的2180萬噸降至2024年的32萬噸,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降為0.3%;在“減氣”方面,目前全市天然氣年消費量在190億至200億立方米之間,2024年天然氣消費占全市能源消費比重比“十三五”末期下降四個百分點;在“少油”方面,通過推廣新能源汽車等各方面措施,努力減少油品消費,截至目前本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20萬輛,達到“十三五”末期的近三倍,初步估算年替代減少燃油使用100萬噸以上,油品占全市能源消費比重已不足30%。
2024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7%,比2020年提高6.6個百分點;供熱結構由天然氣為主向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多能耦合方向發展,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熱面積已達1.34億平方米,占全市供熱面積比重達到11%;全市外調綠電規模實現翻倍增長,綠電占全社會用電量近三成,“也就是說每用3度電就有近1度是綠電。”來現余說。
交通行業也在持續推動行業綠色新技術、新模式應用,降低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市交通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澤鈞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交通行業(含: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道路客運、貨物運輸、水運、維修、駕培、汽車租賃、租賃自行車、停車管理、基建養護)能耗總量約為118.7萬噸標準煤,預計全年控制在246萬噸左右,較“十三五”末(2019年)下降約22%;營運車輛碳排放約為139.84萬噸,預計全年控制在292萬噸左右,較“十三五”末(2019年)下降約30%,綠色交通發展取得良好成效。北京公交集團實施車輛電動化改造、綠電應用等舉措,累計富余碳配額超40萬噸,獲得收益近4000萬元,成為企業減碳增收的生動實踐。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蘇國斌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完成20余項工業節能、節水和清潔生產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基本實現北京市重點用能、用水和污染排放行業全覆蓋,全面推動產業向綠而行。202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30.8%,動態超額完成12%的“十四五”目標任務;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水耗比2020年下降11.3%。工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為全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記者 駱倩雯)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