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滴污水由濁變清后重歸自然
再生水廠里探尋“看不見的風景”
“真沒想到,這里竟然‘藏’著一座污水處理廠。” 金秋十月,又一批市民游客帶著好奇來到北五環外的清河再生水廠,探尋城市里那些“看不見的風景”——一滴生活污水,如何歷經“科技洗禮”由濁變清,最終化作汩汩清流滋養城市。這座再生水廠,一天可處理污水55萬立方米,大體相當于四分之一個昆明湖的蓄水量。
對大多數市民而言,這是第一次踏進再生水廠的大門。很多人想象中的污水處理廠或許還停留在氣味刺鼻、環境臟亂的舊印象,但眼前景象刷新認知:現代化的廠房、潔凈的參觀通道,以及廠區處處點綴的綠意,讓探秘之旅充滿驚喜。
跟隨工作人員的腳步,市民來到污水“再生”之旅的第一站——生物處理的“核心戰場”曝氣池。剛一走近,巨幅水面映入眼簾,池中翻滾著棕褐色的混合液,無數氣泡從池底翻涌而出。
“這是微生物在‘吃飯’呢!”工作人員如此介紹眼前這一幕。渾濁的水里,生活著億萬級的活性微生物,它們以污水中的污染物為食,通過曝氣系統獲得氧氣,從而大量繁殖,形成活性污泥,將水中有機雜質“吃”干凈。
來到膜池車間,入口處一張桌子上并排放著4只玻璃量杯——剛進廠的污水、二沉池出水、深度處理的再生水、居民使用的自來水。只見再生水和自來水的清澈度幾乎相似,讓大家肉眼難辨——要做到這一點,科技感滿滿的膜池功勞最大。
一組組布滿中空纖維絲膜的模塊,浸沒在平靜的水中。經過前面多道工序預處理的污水會來到這里,接受最精密的“體檢”。這些膜孔徑僅0.05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任何懸浮物都會被其牢牢擋在外面,只有純凈的水分子才能“過關”。
膜池處理后,再生水清澈透亮,有一部分進入水廠的一處景觀池。池內,成群結隊的紅色小金魚擺動著尾巴,悠閑暢游。
“太不可思議了!”市民張先生邊用手機錄制視頻,邊感慨。“能養魚了,說明水質好!”上地實驗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魏一桐熱愛養魚,家中養了兩缸魚。平時對水質“小有研究”的他,也覺得治污科技很神奇。
“每一滴水都有用武之地。”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張榮兵介紹,由“濁”變“清”的再生水,有的重歸河道、灌溉綠地,改善城市環境,有的用于工業冷卻,助力產業發展。
科技的含金量可不止這些。水廠里,首次揭牌亮相的排水管網綜合實訓基地,是普通人近距離觀察科技賦能工業的另一扇窗口。
管道檢測區,一架搭載著高清攝像頭的無人機騰空而起,靈巧地飛入一段模擬的地下管道內部。實時傳回的畫面清晰地顯示在監控屏幕上,管道內部的裂縫、堵塞、錯位等“病害”一覽無遺。“這就像‘胃鏡’技術一樣。”技術人員告訴大家,無人機巡檢能替代人工進入危險狹窄的排水管道,精準高效地為管道做“體檢”。
清河再生水廠,是北京水資源治理理念變遷與技術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實際上,早在2019年,清河再生水廠就入選生態環境部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名錄,去年還成為全國首批“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常態化對公眾開放。
開放名單還在增加。張榮兵告訴記者,包括亞洲最大的地下再生水廠——槐房再生水廠在內,北京排水集團一批水廠,已陸續向公眾敞開大門,讓市民有更多機會深度體驗城市污水治理的奧秘。(記者 孫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