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動化學會聯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和上海青少年創新學院等單位,構建貫通式培養體系,形成“學會—高校—中小學”三級資源網絡。

導師“雙軌制”陣容

學術引領方面,50%來自985高校,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劉成林(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科大肖俊(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人大竇志成(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等教授,親授生成式AI、科學智能等前沿課程。

基礎教育銜接方面,50%為中小學名師,如人大附中武迪、北京市十一學校鄭子杰等,確保課題落地與學生認知適配。

公益覆蓋廣度與深度方面,營地為公益屬性,主辦單位自籌經費組織活動和教學,不向學生收取任何費用,四年累計2萬余人報名,正式入營763名中小學生,覆蓋除西藏、臺灣外所有省級行政區,鄉村振興重點縣學生享全額食宿交通補貼。

2025年報名量激增,單期超6900人報名,選拔率僅2%(如2025年北京營153/6976),形成全國性AI人才儲備庫。

2025上海AI探學營開營儀式合影

2025北京AI探學營開營儀式合影

三階進階培養:從理論到國家舞臺的蛻變之路

1.集中學習:點燃興趣的火種

前沿課程設計:12大專題覆蓋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博弈、具身智能、科學智能,生成式AI等。

大師啟蒙:劉成林《人工智能導論》解析大模型趨勢,竇志成用AlphaGo案例拆解算法,學生追問“量子計算能否取代經典計算”展現深度思考。

2.課題探究:直面真實問題

截至2024年12月,累計產出180余個課題,2024年占比最高(秋季74個+上海32個)。

跨學科融合:如“基于Mediapipe的八段錦智能評分系統”(體育+算法)、“智能小廚星”(生活+AI)。

社會問題導向:鼓勵解決實際問題,如“老人防摔倒檢測裝置”“城市雨水回收系統”。

國際化資源:參訪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與瑞典皇家學院、劍橋學者交流。

3.成果亮劍:少年對話院士

國家級展臺:18項作品亮相中國自動化大會青少年科普展,獲院士現場指導。如北京李昊霖《Generals游戲策略分析與展望:基于博弈論的視角》;湖北李星葳《基于VGG16模型的腦腫瘤檢測系統》獲得院士們表揚和鼓勵。

溫度敘事:代碼背后的少年理想

“以前覺得AI是科幻電影,現在我知道它能解困現實。”內蒙古呼和浩特學生張馨月,連續三年參與探學營。從計算機視覺小組起步,到設計《基于DNN的評估函數在亞馬遜棋博弈系統中的應用研究》,她將博弈論與DNN結合,如今她立志“用AI優化草原牧區資源調度”。

“我的代碼要讓足球賽場更公平。”湖北襄陽羅霄的《足球賽場YOLOv8檢測系統》,通過動態捕捉球員位置與動作,輔助裁判識別越位、手球爭議。項目從縣中教室走向國家展臺,獲桂衛華院士勉勵。他在結營日志中寫道:“技術不應是北上廣的專利,縣城中學也能改變世界。”

“八段錦遇上機器學習,千年養生術有了數字知己。”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韓卓奇與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李明澤聯合開發的《基于機器學習與和積法的八段錦智能評分系統》,用Mediapipe捕捉關節姿態,結合和積算法評估動作標準度。項目獲瑞典皇家學院KarlH.Johansson教授肯定,韓卓奇感慨:“AI不是取代傳統,而是讓更多人看見它的美。”

未來圖景:從人才孵化到科技報國

貫通培養體系。早階介入——中學生接觸蛋白質預測、大模型訓練等研究生課題,打破學段壁壘。全國協同——云南、貴州學生通過縣中計劃與北上廣同臺競技,2024年上海營增設“一江一河紅色航程”課程,融合科學家精神與技術創新。

科學家與探學營同學的互動交流

“多年后面對科研攻堅,我仍會想起導師帶我調試KNN算法的那個夏天。”北京營學員劉渃曦的結營感言,道出少年與AI的初遇。這場跨越課堂與實驗室的旅程,正在用代碼書寫中國人工智能的明日星河——這里沒有天才神話,只有每一個被點燃的平凡少年。(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