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2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上周末,第四屆北京城市更新論壇暨第三屆北京城市更新體驗周在昌平區超極合生匯落幕。在這場由政、商、企和市民共同參與的盛會中,北京城市更新在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等方面的顯著成果得到充分展示。有著“歷史上的‘京師之枕’、新時代的‘活力之城’”之稱的昌平,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正經歷著從1.0到4.0的城市之變,從理念演進、場景拓展、多元參與等多個方面,為首都城市更新工作貢獻。
理念演進看城市生長脈絡
“媽媽,您看我這個顏色涂得好看嗎?”在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回龍觀寺錦·城市會客廳里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明亮的廳堂內,孩子們與父母團團圍坐,專心致志地繪制著國風油紙傘,五彩斑斕的圖案在傘面上綻放,屋檐下回蕩著歡聲笑語。與之“相映成趣”的是室外的青苔灰瓦間,居民們在秋日和煦的陽光下舒展身體練習八段錦,動作舒緩而整齊。
這座由明代古寺改造而成的城市會客廳,以“修舊如舊”悄然融入回龍觀林立的建筑之間,成為連接社區情感的重要紐帶。它不僅是觀察社區鄰里生活交流的一扇窗口,更是昌平城市更新畫卷中一個溫暖而生動的縮影。
從探索到成熟,昌平的城市更新之路經歷了從局部到整體、從“單點改造”到“系統更新”的深刻轉變。自2022年開始一年一度的昌平城市更新論壇,其主題的演變精準地勾勒了這一脈絡:從最初聚焦于存量資源的“再轉存1.0”,到升級迭代的“再轉存2.0”,再到“新質變·超鏈接”,展現出昌平區不斷深化城市更新工作、將更新實踐與多元要素相結合、打造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空間的歷程。
首開LONG街可以說是“再轉存”階段的代表。這里是最早啟動的城市更新改造項目之一,精準回應了回天地區的發展需要與百姓訴求。項目聚焦盤活空置低效的樓宇,通過創造性的設計,打造出一條“空中商業街巷”,沿線商鋪鱗次櫛比,音樂劇、籃球賽、露天電影、市集等活動已成為這里的尋常景象,生動詮釋了“存量資源高效再利用”的理念。
隨著城市更新理念演進至“新質變·超鏈接”階段,昌平的實踐也從單點突破邁向全域提升。2023年正式啟動的“永安古城城市更新”計劃,標志著城市更新由“單點改造”延伸到了城市街區的聯動激活。從大師設計的景觀小品,到喚醒記憶的歷史節點,再到老舊街區的連片翻新,城市的點、線、面被串聯起來,共同描繪出永安古城全域的更新藍圖。
沿著政府街一路走來,三角地公園里傳來童聲歡笑、角樓上的游客眺望著南環路上的往來車流、小南門游園內石桌石凳上圍坐閑聊的老人……一張逐漸鋪開的更新網絡,正在細微處編織出這座城市的過去與未來。“真沒想到,這幾年自己生活的城區正發生著這么多的變化。”一位漫步街頭的市民發出感慨。
場景拓展激活城市發展變革
作為北京市唯一匯聚三條文化帶的區域,昌平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區內始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眾多小區與產業園區,既承載著發展的歷史記憶,也普遍面臨設施老化、功能滯后等現實問題。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從而更好地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服務產業發展?通過近年來的實踐,昌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們堅持把城市更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責任規劃師、建筑師、園藝師‘三師聯動’的專業力量,全面推進居住空間改善、產業空間轉型與公共空間提質。”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城市更新專班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實施城市更新項目454個,其中6個項目入選北京市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昌平特色、體現時代特征的城市更新之路,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昌平經驗”。
將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有機結合,實現文脈賡續是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昌平更是“重頭戲”。前有“兩廟一街”更新項目,而頻頻作為傳統文化節日活動舉辦地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則自開園以來日漸成為昌平市民游園的“新寵”。
“站在九龍池邊上,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這種將文物保護與公共空間結合的做法,讓傳統文化真正‘活’了起來。”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浮泉遺址為核心,將九龍池、龍泉禪寺、都龍王廟等歷史遺跡與白浮泉公園完美融合,以創新的歷史景觀設計,讓游客在漫步中感受大運河文化的源遠流長。開園后,從元宵花燈到端午龍舟賽再到中秋非遺體驗,昌平區通過系列文化活動打造的“運河源·白浮韻”IP,每逢節日都會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體驗。
城市更新不僅是空間的改造,更是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重要契機。清華南口國重基地項目便是產業更新的杰出代表。這個坐落于原“南口三大廠”的科技平臺,通過對老舊工業廠區的創新性改造,實現了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研發的華麗轉身。項目總規劃面積達15萬平方米,其中一期改造的北京保溫瓶廠老廠房,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的同時注入了現代科技元素。紅磚外墻與玻璃幕墻的巧妙結合,工業桁架與精密儀器的和諧共存,營造出過去與未來交織的空間氛圍。“我們不僅是在改造建筑,更是在構建一個創新生態系統。每個實驗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特意設計了共享空間、交流走廊,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項目負責人介紹。
“工業遺存開出新質之花。”眼下,項目二期即將在年底竣工,與此同時,圍繞“研、人、產、文、綠”融合理念,昌平區以項目為帶動,一體謀劃科學家小鎮建設,在周邊統籌布局學校、醫院、住宅及產業轉化空間,推動產城、校城深度融合,讓南口這個老工業區重新煥發青春活力。
更加注重特色發展則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北京超極合生匯的改造提升是昌平商業設施更新的標桿之作。這個總建筑面積約46萬平方米的商業綜合體,前身是傳統的永旺國際商城購物中心。在更新過程中,設計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一站式生活體驗中心”的定位,規劃穹頂廣場、室內攀巖、親子樂園、室內潛水館等多個主題空間。
開業后,這里不僅輻射周邊約230萬消費人口,更成為京北地區新的消費地標。夜幕降臨,穹頂廣場下的燈火璀璨、舞臺上的音樂聲不絕于耳,藝術、娛樂、休閑與商業在這里和諧共生,來來往往的人潮感受著城市活力的品質與溫度。“周末帶著孩子來這里,可以購物、就餐、參加活動,還能看展覽、聽音樂會,生活方式豐富了許多。”住在附近的居民李女士說。
隨著更新理念的成熟與實踐的深化,昌平的城市更新已經演變為一場驅動城市多維價值整體躍升的深刻變革。它精準切入文化、產業與民生三個城市發展維度,實現一場多點開花、融合共興的系統性激活。
多元共治凝聚強大更新合力
“城市文化如何塑造和傳承?”“要在民生保障上下更大功夫。”日前,一場由人大代表、城市更新設計單位負責人等參與的座談會為城市更新工作積極建言獻策。
城市更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為此,昌平區創新模式,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凝聚起城市更新的強大合力。2022年,昌平城市共創中心的成立為多元共治提供了制度保障。該平臺已吸納140余家成員單位,包括政府部門、開發企業、設計機構、高校院所和社區代表,通過定期舉辦研討會、項目對接會、經驗分享座談會等活動,統籌各類資源、匯聚社會力量,搭建起各方溝通協作的橋梁。
作為曾經老舊小區管理失序和私搭亂建問題的突出代表,昌盛園社區以群眾工作作為撬動社區環境改善提升的“支點”,在同居民的真誠交流中形成社區上下一心、共商共建的良性治理格局。社區先后動員10余個社會單位捐款400余萬、21家產權單位移交管理權、2000多戶居民主動投票,最終形成了兼顧各方需求的改造方案。
如今,社區便民廣場、兒童樂園等高品質公共空間,一度老舊混亂的背街小巷也變成了充滿活力的“昌盛小街”,打造了老舊小區改造的“昌盛模式”,獲評第二屆“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項目,在全區乃至全市得到廣泛推廣,成為昌平區對外輸出城市更新治理經驗的一張閃亮名片。
同樣令人振奮的還有北七家鎮桃園公寓社區的創新實踐。該社區探索的“四鄰同心”工作法,以黨建引領凝聚更新共識,通過“眾籌+議事”的創新模式,5個月內召開議事會42場,牽引企業贊助、政府補貼、施工方讓利2300萬元,幫助731戶居民的老舊小區實現“面子”“里子”雙翻新,形成居民出一點、企業幫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工作機制閉環,完成了731戶居民的改造工作,實現了“零投訴”的和諧更新,成為基層治理的鮮活樣本。
此外,昌平區組建多元綜合的智庫支持團隊,借助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清華同衡等專業力量開展“城市體檢”,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舉辦城市更新訓練營,持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并參與城市更新項目,不斷完善共商共治的城市更新工作機制;發布激勵計劃,通過“競賽+策展”的形式,廣泛吸引眾多設計師及社會創意團隊參與,助力昌平建設成為更具魅力與活力的理想之城。
從文化傳承到產業躍升,從民生改善到多元共治,昌平的城市更新正在書寫著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故事。隨著以“新質變·續無限”為主題的昌平城市更新4.0——2025年城市更新邁新季共創活動的啟動,居民、設計師、管理者正坐在同一張桌前,由下而上、由點及面地推動著城市的有機演化,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書寫著城市發展的生動篇章。
城市更新這場關乎城市未來、牽動百姓福祉的深刻變革,正在這片熱土上持續進化,讓昌平這座“畿輔重鎮”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未來之城。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