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勾畫未來出行圖景 共建共享智能網聯汽車新生態

智能網聯汽車大會樹立行業風向標

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汽車行業變革方向已漸成共識。劍指下半場競逐,最新的行業風向標吸引全球目光聚焦北京。10月16日,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北京亦莊如約而至,為期三天的會期內,將舉辦全體會議、主題論壇、邊會等多場活動,通過行業大咖發表洞見、多項報告成果發布、科技新品現場展示等方式,共同勾畫智能網聯汽車加速發展的未來圖景。

“車路云一體化”階段性成果發布

當前,智能駕駛發展仍繞不開安全憂慮,而我國率先提出“車路云一體化”這一發展新路線,不僅在現有單車智能系統上增加了“數字軌道”,以提升和改善安全性,還為汽車AI應用建立“數據發電站”。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五部委聯合開展相關應用試點工作,20個試點城市(聯合體)入圍。

本次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克強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階段性成果。目前,試點工作已提煉出“車路云一體化”十大功能場景,包括交通信號燈信息服務、交通事件信息預警、協同式弱勢交通參與者避撞等。這些場景針對惡劣天氣視線受阻、交通事故突發、盲區弱勢交通參與者等多種情況,通過車路云協同,實現信息發送、風險預警、軌跡規劃等功能,可有效提升行駛安全與交通效率。

為加快產業化進程,相關部門和行業還正在開展三項行動計劃,包括成立試點城市平臺公司聯盟、推進城市群跨域連片協同,以及組織中外車企一致行動,統一技術路徑,加快功能量產上車。

此外,開幕式上還啟動了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制造領域汽車方向)。2025年,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牽頭申報了該基地,基地將落戶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北京汽車等國內整車企業,共同破解汽車行業在智能化轉型中的共性技術瓶頸和產業化難題。

車圈大佬論道智能網聯發展

“今天上午從順義開到會場,一個半小時的擁堵車程,確實不太美好。”在昨天(10月16日)下午的全體會議上,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在論道環節談到了當天上午的經歷。正因如此,余凱表示,盡管做自動駕駛很難,特別是涉及安全要時時“繃緊那根弦”,但團隊還是在向著完全自動駕駛方向努力。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也認為,未來實現自動駕駛所帶來的價值不可估量。“首先,我們的時間不再被方向盤‘銬住’,將解放巨大生產力,車也將成為移動的第三生活空間。”在李斌看來,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后的另一個重大價值是更安全,將極大地減少因交通事故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還有多位車圈大佬在全體會議上通過演講發表自己對于智能化發展的觀點。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表示,智能化創新技術正在重塑汽車的產品定義、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他呼吁,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處于歷史機遇期,不是零和博弈,需要全行業團結一致,共建共享智能網聯汽車的新生態。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在新一輪技術浪潮推動下,智能網聯汽車已從概念探索邁入技術突破、場景應用的新階段。軟件定義汽車,AI成為新的引擎,“全域AI”與“天地一體”正是吉利推進智能網聯變革的主戰場。他提出了對于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四點思考,包括:堅持用戶價值,堅守安全底線;技術自研是根基,開放協同是產業成長的必由之路;推動標準構建,推進跨界融合;回歸制造業本質,尊重產業規律。

近千款展品亮相“中國芯”展區

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的展覽同樣精彩。透明車身酷炫,燈光炫彩,駕駛臺未來感十足……展覽現場,搭載國產芯片的全尺寸汽車模型吸引了來往觀眾的目光。“這臺透明車模里,集成了10家國內主流芯片企業的產品。”展臺工作人員一邊引導觀眾體驗,一邊介紹,“它完整呈現了‘中央集中+區域控制’的電子電氣架構。”

順著工作人員的指向,實體車模后方的大屏幕上同步顯示著3D互動模型。觀眾輕觸屏幕,即可查看每顆芯片的詳細信息。“我們把實物車模搭載的芯片數據全部錄入系統,大家可以隨時查詢產品參數和企業介紹。”工作人員補充道。

已連續四年亮相的“中國芯”展區,匯聚了近千款產品,成為國內汽車芯片領域參展企業數量最多、展品類型最豐富、生態鏈展示最完整的集成式展區之一。其中最受關注的《2025中國汽車芯片供給手冊》,收錄了100余家企業的500多款芯片,基本覆蓋了汽車應用的10大類60小類芯片產品,為供需雙方搭建了精準對接的橋梁。

智能網聯的變革不僅體現在車上,更延伸至道路。本次展覽上,中信科智聯現場首發“車路云一體化測試場解決方案”。該方案已全面覆蓋10余種測試環境,包括社區、山區、隧道、高架等,相關技術也在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落地,助力數百個路口的車路協同部署,通過“多桿合一”“多感合一”等創新設計,助力智慧交管系統建設。(記者 趙語涵 袁璐)

編輯:朱冠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