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尤溪縣溪尾鄉大寧村黑木耳種植基地,村民忙著將菌棒下地。

金秋時節,正是黑木耳菌棒下地的關鍵時期。在尤溪縣,7000多萬棒黑木耳菌棒正陸續下地,各種植基地的連片田壟間,農戶肩挑手提,忙著將一袋袋菌棒整齊碼放,一派繁忙景象。

在溪尾鄉大寧村黑木耳種植基地,現場負責人陳而輝正與村民們一起忙著擺放黑木耳菌棒。“我來自洋中鎮后樓村,溪尾鄉空氣好,適合黑木耳生長,人工也比較充足,我在這種植黑木耳4年了。10月8日啟動菌棒下地,每天用工達四五十人,預計菌棒全部下地需要半個月時間。”陳而輝說。

據了解,黑木耳每年可采收4至5茬,采收期為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黑木耳鮮品每公斤售價約10元,干品每公斤售價為50至60元之間。因市場行情較為穩定,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得到調動。“因為我們的木耳品質好,浙江一帶的收購商都直接上門來收,銷路穩定。去年,干品每公斤售價約52元。預計今年效益會好些,我正計劃種植40萬棒黑木耳。”陳而輝說。

與此同時,在洋中鎮龍洋村的黑木耳種植基地,菌棒擺放整齊,種植戶朱衛民正與村民們趁著晴好天氣翻動菌棒,以保證菌棒生長溫濕度。“去年,我種了8萬棒黑木耳,每棒收益約2元錢。今年天氣好,我準備增加菌棒數量。”朱衛民說。

近年來,尤溪縣立足資源優勢,把黑木耳作為助農增收的特色產業來抓,持續推進“稻菌輪作”模式,形成了“水稻+木耳”的生態循環產業鏈。縣農業部門對種植、加工、保鮮、運輸等實行全流程標準化質量控制,帶動農戶規范生產,從而保證木耳品質。同時,依托福建農林大學、三明市農科院等科研力量,開展黑木耳養菌階段菌棒翻堆、菌棒翻轉曬筒、廢菌渣回田等試驗,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促進產業良性循環發展。(尤溪記者站 肖丹 通訊員 陳道波 黃功興 文/圖)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