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訓練器、手腕彈力球、魯班鎖……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一個曾長期被忽略的領域——適老玩具,正悄然走進人們的視野。所謂“適老玩具”,是專門針對中老年群體設計、兼具娛樂與康復功能的玩具品類。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京東“適老玩具”搜索量同比增長124%,成交量增長超70%,且成交速度持續加快。老年人和小朋友一樣需要玩具嗎?怎樣的適老玩具才能讓老人真正實現“老有所樂”?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蔡先紅陪陳青蘭(右)玩游戲,鍛煉老人對顏色、形狀的識別能力。(受訪者供圖)
銀發一族也愛玩玩具?
不久前,市民趙女士為家中兩位百歲老人購置了幾套簡易版彩色拼圖。午睡過后,兩位老人常常坐在桌旁,專注地研究拼圖——先看清原圖,再挑選顏色與形狀匹配的拼板,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地拼搭。這個過程中一旦拼錯一塊,就可能前功盡棄。
“看似簡單的圖案,對老年人而言仍具挑戰性,尤其不能心急。”趙女士說,由于家人陪伴時間有限,加上老人年事已高不便頻繁外出,適老玩具成了豐富他們晚年生活、鍛煉大腦的好幫手。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社會對養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截至2024年底,福建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793.5萬人。兼具娛樂與康復功能的適老玩具,正受到越來越多家庭和養老機構的重視。
對于健康老人來說,適老玩具是老有所樂的工具,對于失能失智的老人來說,由于身體原因常年困在床上或是輪椅上,玩具更成為他們鍛煉、社交的重要載體。
閩侯縣南嶼鎮區域養老中心內,70%以上的老人屬于失能失智老人。在這里,護工和志愿者經常帶著老人們一起玩筷子夾球、認知拼圖、飛行棋等小游戲。83歲的陳青蘭性格開朗,擅長手工、涂鴉和各種游戲,是養老中心內各類游戲活動的“常客”。玩起游戲來,陳青蘭就變成了老小孩。
中心為老人配備了豐富多樣的玩具:既有棋牌、看圖等認知訓練類玩具,幫助維持記憶力;也有針對肌肉與關節鍛煉的運動康復類玩具。游戲不僅帶來樂趣,也成為老人互動、識別顏色、鍛煉手部功能的重要方式。
養老中心負責人蔡先紅經常參與老人的游戲互動。她認為,對許多失能老人來說,玩具和游戲是他們實現認知訓練、身體鍛煉和社會交往的重要途徑,借助特定玩具開展針對性訓練,對延緩身體機能衰退尤為關鍵。
兩位百歲老人一起玩拼圖。(受訪者供圖)
線下市場難覓適老玩具
面對這一新興需求,市場上適老玩具的供應情況如何?
近日,記者走訪倉山區一家大型連鎖玩具店,店內兒童賽車、玩偶、卡片等琳瑯滿目,卻難覓專門面向老年人的玩具。
經工作人員推薦,記者找到一款適合老人的數獨游戲,但包裝上并未標注和老人有關的任何字樣。隨后,工作人員又推薦了跳棋,并坦言:“店內兒童和成人玩具很多,但專門針對老人的確實不多。”福州其他線下玩具店情況也類似,兒童玩具種類豐富,適老玩具卻寥寥無幾,推薦范圍大多局限于棋牌類。
相比線下,線上選擇則十分豐富,既有鍛煉大腦,延緩認知衰退的益智拼圖、記憶力配對卡片,也有鍛煉手部小肌肉群和手眼協調能力的保健球、手腕彈力球、室內站立式乒乓球等。部分商品有上萬人付款。
但記者也發現,部分線上商品雖標注著“老年人益智”“適合送老人”等字樣,但下方的產品介紹頁面卻又悄然換成“孩子的潮流玩具”“光滑無毛刺,不傷小手”等內容,宣傳圖也多為兒童形象。有些商品主頁使用老人圖片,點開視頻卻全程以兒童視角介紹。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市面上不少所謂適老玩具并未做實質性適老改造,僅是給兒童玩具“換標簽”,老年玩具被迫與兒童玩具“捆綁銷售”也折射出當前市場的無奈:適老玩具仍屬新興產業,線上搜索多由子女代勞,市場信任度低,銷售渠道尚未成熟,難以精準觸達老年用戶。
圍繞陪伴和智慧做文章
去年4月,福建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福見康養”幸福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措施》,提出促進銀發經濟創新發展,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老年用品。政策引領之下,如何將宏觀目標落地為老年人觸手可及的幸福,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其中,適老玩具作為老年用品的一個新興分支,其發展路徑值得關注。
福州市老年學學會秘書長黃有安指出,適老玩具與兒童玩具在設計理念、核心功能、交互要求和情感價值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關鍵在于要從提升老年人生命質量和幸福感出發,圍繞“差異”做文章。
“例如,兒童玩具重在促進成長發育、激發創造力,而適老玩具更側重于維持或改善老人的身體機能與心理狀態,滿足其陪伴與健康輔助需求。”黃有安強調,只有真正聚焦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才能研發出他們真正需要的產品。
適老玩具的良性發展需多方協同推進。黃有安建議,政府部門可推動制定適老玩具標準,明確其定義、要求與功能,讓產業有據可依;企業應結合市場調研,精準把握老人需求,開發多樣化產品;科研機構應加強適老玩具的基礎研究;社區也能扮演重要角色,可作為平臺與應用場景,推動適老玩具進入大眾視野。
伴隨智慧養老的發展,蔡先紅認為,未來適老玩具或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不再只是簡單的玩具,而是集陪伴、娛樂、康復、健康監測于一身的智慧伙伴。展望未來,對于失能失智老人,這類產品或可輔助他們尋路、進食、洗浴,幫助他們實現有尊嚴、有樂趣、有質量的晚年生活。(記者 沐方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