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產研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舉辦 簽訂16項協議 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

昨日(10月17日),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產研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在福建省創新研究院學術報告廳舉辦。本次活動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創新研究院和福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福州市科學技術局、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具體承辦,旨在搭建高水平“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平臺,推動海洋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來自國內重點高校、頂尖科研機構、涉海行業領軍企業的代表,以及省市相關部門、技術轉移機構的代表等100余人參加會議。

會上強調,福建將依托港口、產業和政策優勢,深化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打造全國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據悉,福州市已建立涉海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3家,近三年來組織實施省市海洋科技重大“揭榜掛帥”攻關60多項,吸引院士團隊及多所高校參與,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活動現場舉行了重點高校、科研院所與本地企業的成果落地轉化項目對接集中簽約儀式,共簽訂產業化合作協議16項,彰顯了“產研融合”的實效。簽約方包括同濟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國內頂尖機構,這些成果將為福州航海裝備領域提供堅實的理論、技術與人才支撐。

隨后,三所高校院所輪番“亮劍”推介最新科技成果。

同濟大學重點展示了“同濟”號智能海洋科考船。該船是我國首艘獲得中國船級社智能船舶四項認證的海洋科考船,具備岸基遙控、自主航行和綠色動力等創新功能,可支持綜合科考、工程支持和科教融合任務。同時,同濟大學還推出了海底設施自主巡檢機器海鰻,該設備受生物啟發,具有高靈活性和抗擾控制能力,能顯著降低海底設施停運風險和運維成本。

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享了多項前沿技術,包括“星海-300R”水域應急救援機器人。該機器人融合聲光圖像與導航數據,能在渾濁水域快速定位失事目標,已與中國國際救援隊等單位聯合應用示范。波動耦合泵噴式仿生航行器基于扁形蟲設計,具有低擾動和高機動性,適用于海洋牧場監測和海底管道檢測。高性能分布式光纖聲與振動傳感系統可實現高靈敏監測,應用于大型結構健康管理和水下安防等領域。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作為新中國首個專業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綜合性科研機構,展示了其在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方面的突破。大型經濟海藻細胞工程育苗技術擺脫了藻類生活史限制,實現全年人工育苗;海藻化學與海洋藥物團隊研究獲得了多個候選藥物,如針對糖尿病足和帕金森病的創新療法,并獲授權發明專利40多項。同時,該所的海帶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技術通過高效提取巖藻多糖等成分,已開發出功能食品和新藥證書,提升了資源利用率。

“這些頂尖機構的專業優勢,與福州本地產業資源高度互補,為福州航海裝備領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提供了堅實理論、技術與人才保障。期待各位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碰撞智慧。”主辦方表示,期待各位企業家把握機遇、深入對接,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從這里走向生產線,用科技創新點燃“藍色引擎”,共同助力福建省和福州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活動中,國家專利審查協作福建分中心和福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服務海洋產業創新成果及“雙五星”涉海專利技術榜單,為科研團隊和企業知識產權布局提供指引。

主辦方表示,將持續跟蹤服務,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為福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點燃“藍色引擎”。

本次對接活動不僅促進了產學研深度合作,也為福州建設海洋強市注入了新動能。與會專家和企業家紛紛表示,將借此平臺深化對接,共同譜寫海洋科技合作新篇章。(記者 梁凱鴻)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