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以來,福建省委統戰部按照福建省委關于實施“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的部署要求,堅持特色化、項目化、清單化落實,細化為3個方面28項具體內容,推動統戰工作提質增效、創新發展。為此,央廣網福建頻道特別策劃《同心·新程》系列報道,派出骨干記者以全媒體的形式聚焦福建統一戰線持續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展現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精氣神。在行進八閩中,記錄福建統一戰線在強化理論武裝中凝聚共識、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中擔當作為、在推動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中砥礪奮進的進程和成效,展現爭優爭先爭效奮進新征程、同心同向同力建設新福建的時代風貌。

央廣網南平10月21日消息 6月6日,全國首筆河湖碳匯交易在福建省完成。福建省南平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福建武夷水工科技有限公司購得2.93萬噸河湖碳匯,金額19.35萬元,交易憑證由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正式出具。這標志著閩江上游河湖碳匯從“生態存量”正式轉化為“經濟增量”。

這筆河湖碳匯交易是閩江上游河湖碳匯開發項目的成果之一,源自民革福建省委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積極參政議政、開展民主監督,助力生態產品價值轉換路徑的探索。

全國首筆河湖碳匯交易現場(央廣網發 南平市水利局供圖)

“河湖碳匯比林業、海洋碳匯更具可控性操作性”

以往提到碳匯,通常認為是“林業碳匯”“海洋碳匯”。“十四五”規劃提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要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十四五”期間,民革福建省委會高度關注幸福河湖建設,每年均安排相關調研課題,通過省兩會、專項民主監督等平臺渠道,協商議政、建言資政。

“河湖既是清潔能源的生產者,又是重要的碳匯輸送通道和碳儲存載體。”民革福建省委員會專職副主委謝光球對央廣網記者說道,“河湖碳匯與林業、海洋碳匯相比更具可控性、操作性。”

項目團隊開展河湖碳匯樣本采集工作(央廣網發 南平市碳計量中心供圖)

2023年10月31日,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在福建等4個省設立協商分會場,圍繞“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開展聯動協商。謝光球代表民革福建省委會作題為《堅持“三水”統籌,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的發言,提出要“挖掘河湖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推進河湖碳匯研究,建立完善河湖碳匯評估與核算方法體系,發展河湖負排放技術,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這一觀點和思路,得到福建省水利廳等部門和南平市的高度重視。

此后,民革福建省委員會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調研組,先后兩次帶領調研組深入南平市調研,通過聽取項目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等方式,寓調研于建言、寓監督于服務,推進閩江上游河湖碳匯開發工作。

2024年8月,南平市水利部門聯合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南平碳計量中心組成的項目團隊,“開發閩江上游河湖碳匯項目”正式啟動。

2025年初,根據中共福建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2025年政黨協商(會議協商)計劃》安排,民革省委會將“開發閩江上游河湖碳匯,構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模式”作為對應南平市的專項民主監督重點考察調研課題,助力項目加快推進。

“這是國內首個涵蓋多碳庫的河湖碳匯核算標準”

河湖碳匯的痛點在于“核算無標可依、結果難以量化”。

如何破解這一痛點,制定一套可量化、可推廣,行之有效的標準體系,成為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項目團隊通過系統研究,開展沿岸植被和水體有機碳含量、碳密度、碳儲量等指標監測分析,形成《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方法學》《閩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指南》團體標準以及《閩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項目開發核查報告》等多項研究成果。

“這是國內首個涵蓋水體、植被、土壤等多碳庫的河湖碳匯核算標準,有效解決了痛點。”項目團隊核心成員、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常務副主任鄭明月介紹道。

項目團隊開展河湖碳匯樣本采集工作(央廣網發 南平市碳計量中心供圖)

這一方法學創新性地融合了衛星遙感、激光雷達與AI大數據建模等先進技術,構建了覆蓋“沿岸植被-土壤-水體”三大碳庫的全鏈條碳匯監測評估技術框架。通過采用遙感反演法結合機器學習模型進行預測,實現了從傳統實地調查向“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的跨越,為全國類似流域碳匯開發提供了技術范本和科學依據。

據悉,項目首次將水體溶解性有機碳、河岸帶植被及土壤碳庫納入碳匯核算框架,突破了傳統以林草為主的碳匯觀念,揭示了水體在流域碳匯中的重要作用。根據項目監測數據,閩江上游項目邊界內總碳儲量達29324.93噸,其中水體溶解性有機碳占比超過60%,這一發現不僅為復雜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為全國類似流域的碳匯開發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項目制定了詳細技術路線,包括典型河段樣點采樣、結合機器學習的植被碳儲量遙感反演、結合機器學習的河流碳儲量遙感反演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

“項目初步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河湖碳匯開發路徑,填補了國內河湖碳匯領域標準空白,為全國大江大河碳匯開發提供了‘閩江經驗’。”謝光球總結道。

“逐步拓展,構建全省聯動的河湖碳匯開發網絡”

隨著6月全國首筆河湖碳匯交易完成,項目成功實現生態價值變現,驗證了河湖碳匯的經濟可行性與市場認可度。

從經濟效益看,“按此次交易價格測算,閩江上游河湖碳匯年潛在經濟價值約120萬元,若推廣至全流域,年價值可達800萬元以上,展現出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經濟價值。”鄭明月算了一筆經濟賬。

據介紹,項目推動南平市實現從“賣資源(林木、礦產)”向“賣生態(碳匯、生態服務)”的戰略轉型,為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通過將河湖碳匯資源轉化為可交易的生態產品,使生態保護者獲得經濟收益,直接帶動120余名生態護林員、水質監測員人均月增收約1800元,激勵更多地區和主體參與到生態保護與碳匯開發工作中,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同時吸引綠色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入駐,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生態效益看,項目通過碳匯開發進一步鞏固了閩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沿岸植被覆蓋率較項目實施前提升3.2%,水體透明度提高15%,流域內魚類、鳥類等生物多樣性指標改善明顯,有效維護了流域生態平衡。”南平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民革福建省委會《關于開發閩江上游河湖碳匯,構建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模式的民主監督調研報告》已完成初稿,進入專家論證及征求意見階段,將提交2025年福建統一戰線民主監督成果匯報會暨第二十一屆建言獻策論壇,并與福建省直相關部門及南平市開展協商性監督,持續推動項目打造為全國河湖碳匯開發的“標桿”。

“下一步,項目將以閩江流域試點經驗為核心基礎,逐步向福建省內九龍江、晉江等其他重要流域拓展,構建全省聯動的河湖碳匯開發網絡;推動河湖碳匯積極對接福建省及國家碳市場體系,參與全國性碳市場交易持續優化河湖碳匯核算體系;加強科研攻關,推動相關標準逐步升級為行業標準乃至國家標準。”謝光球說。

監制:伏成鐳

策劃:陳洪亮

記者:張子劍 羅曉英 龔雯

鳴謝單位: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福建省委員會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