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廣東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深度解析“廣東制造”向“廣東智造”的轉型升級密碼,在廣東省委網信辦指導下,央廣網廣東頻道推出《“智”造看廣東》系列深度調研報道,欄目立足“制造業當家”戰略,深入南粵大地智能制造一線,以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切入點,通過對話政企學研各界代表,挖掘“燈塔工廠”“專精特新”企業等標桿案例,展現廣東如何以核心技術突破重塑產業競爭力,全景式呈現廣東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探索與突破,講述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粵式答卷”。
央廣網珠海10月15日消息(記者羅世偉)在廣東珠海南屏科技工業園,新一代格力空調產品正在進行能效測試,其搭載“AI動態節能科技”的機型能效比提升15%以上,全年耗電量降低超過13%。這般智能制造場景,正是珠海大力推動“制造”向“智造”跨越的生動注腳。
45年前,珠海經濟特區成立之初,地區生產總值僅2.61億元,工業基礎近乎空白。以“三來一補”起步,從紡織玩具到家電制造,再到如今的智能制造和新興產業集群,珠海產業實現了從“輕工業為主”到“先進制造業引領”、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跨越。2024年,全市GDP達到4479.06億元,同比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48.4億元,增長9.0%;“4+3”產業增加值增長10.7%,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廣東珠海南屏科技工業園(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園區蝶變
南屏科技工業園,是珠海產業升級的一面鏡子。上世紀九十年代,這里承接港澳“三來一補”加工,主要從事電子元器件組裝和服裝生產。進入新世紀后,園區調整方向,確立了“智能家電、辦公自動化及打印耗材、智能制造裝備”三大主導產業。格力電器在此成長為世界500強企業,納思達則憑借自主技術蟬聯全球打印耗材市場份額第一。
如今的南屏,產業版圖更加清晰。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制造成為前瞻布局方向,“3+2”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在珠海市香洲區南屏科技工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軍對記者說,園區累計投入20億元完善交通與生活配套,提供3756套人才房和公租房,每年解決600余名職工子女入學問題。通過“拆矮建高、拆舊建新、增資擴建”的“零增地”模式,有限的土地被不斷激活,產業承載力得到提升。
這一變化,放在全市格局中更有意義。珠海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已突破2600家,同比增長15%以上;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對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超過70%。以南屏為代表的產業載體,正為全市“制造業當家”戰略提供堅實支撐。
廣東珠海南屏科技工業園(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技術突圍
從改善日常使用體驗的“風不吹人”空調,到支撐大型設施運行的磁懸浮壓縮機,再到走向國際舞臺的高速雙五軸龍門加工中心……作為珠海制造的標志性企業,格力電器不斷推動自主創新。截至2025年10月,格力累計申請專利135290件,其中發明專利74588件,擁有50項“國際領先”技術。
奔圖電子的車間里,打印機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作為“專精特新”的代表,企業近年來加快技術攻關,2024年打印機業務收入達到46.58億元,同比增長近兩成;2025年上半年,信創市場銷量同比增長65%,二季度環比增長130%,全球出貨量已躍居第三、國內第二。
珠海打印機企業走向世界舞臺(央廣網記者羅世偉 攝)
其芯片業務同樣亮眼。極海微2024年芯片銷量達6.15億顆,同比增長26.01%,保持全球打印芯片第一。車規級微控制器芯片累計出貨超3000萬顆,應用于一汽、上汽、長安、小鵬、奇瑞等車型,并與廣汽聯合發布超聲波傳感器芯片,采用全國產供應鏈;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全球首款基于Cortex-M52雙核架構的實時微控制器也已問世,打破高端芯片長期被國際廠商壟斷的局面。
從格力到奔圖,從家電終端到核心零部件,企業的創新突破正在推動珠海產業鏈不斷延伸。根據珠海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珠海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家,42家企業入選廣東制造業500強。龍頭與“專精特新”企業的梯次成長,共同勾勒出珠海制造業“向新”發展的清晰軌跡。
平臺聚勢
在傳統園區和龍頭企業之外,珠海正加快布局“5.0產業新空間”。“港灣7號:智造超級工廠”便是其中的代表。園區聚焦新能源儲能和智能制造裝備,截至目前三期已簽約企業59家,簽約率77%。
徐睿陽介紹港灣7號·智造超級工廠(央廣網記者羅世偉 攝)
港灣7號項目負責人徐睿陽介紹,這里的廠房不僅高標準交付,還能為企業大幅降低成本,每5000平方米可節省約50萬元裝修支出。其“國企+村集體”模式盤活低效留用地與國企工業用地,形成長期穩定的供給機制。依托珠海北站、西部沿海高速、深中通道,園區與廣深構建“一小時產業圈”,供應鏈協同更為高效。
這一探索與全市產業發展趨勢相呼應。2024年,珠海“4+3”產業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長35.2%、集成電路業增長21.4%、精細化工業增長15.9%、智能家電業增長12.8%;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31.6%,裝備制造業占比37.8%,兩者合計貢獻近七成工業增長。
展望未來,珠海正在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建設“云上智城”“天空之城”,為“智造”拓展新空間。與此同時,開放與協同也在不斷增強產業活力。2024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242.11億元,逆勢增長9.4%;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315.80億元,增長11.8%。作為內地唯一與港澳陸路相連的城市,珠海在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中正加快形成產業協同優勢。
從南屏的更新,到格力與奔圖的創新,再到港灣7號的新平臺建設,珠海制造的不同實踐逐漸勾勒出這座特區產業升級的現實圖景。45年間,從“一張白紙”到“多元協同”,珠海完成了從“跟跑追趕”到“創新領跑”的跨越。在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戰略布局中,珠海正以“智造”為抓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中發揮積極作用。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