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重點介紹《廣東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和《關于做好非營運類老舊中重型貨車淘汰更新補貼和大氣污染物減排財政激勵工作的通知》兩項政策。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廳新聞發言人周國英,廳大氣環境處處長張瑞鳳,廳應對氣候變化與交流合作處處長關繡娟出席新聞發布會,廳宣教科技處處長羅林生主持新聞發布會。
碳足跡管理體系:2030年完成500個產品核算,推動粵港澳互認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國英介紹,碳足跡指人類生產生活中直接或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總和,本次《工作方案》聚焦產品碳足跡,覆蓋產品從原料開采、制造到廢棄的全生命周期。作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省份,廣東自2022年1月推動成立省碳標簽專業委員會并發布“廣東碳標簽”以來,截至2025年9月底,已有128家企業獲得146張廣東碳標簽證書,覆蓋新能源乘用車輪胎、電力電纜、柴汽油、空調等24類產品。
據悉,該方案設置了兩個階段性目標,到2027年,基本建立廣東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完成20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實現粵港澳互信互認;到2030年,體系更加完善,完成500個左右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建成具有廣東特色的重點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圍繞目標,《工作方案》從管理體系建設、應用場景推廣、跨境互信合作、能力建設四個方面提出17項重點任務。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氣候與交流處處長關繡娟介紹,《工作方案》對粵港澳大灣區碳標簽互認工作做了一些設計。接下來,將繼續發揮大灣區的優勢,進一步推進碳足跡跨境互認互信工作。一是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聯盟,推動粵港澳三地的重點企業、行業協會、技術機構等共同參與進來,為深化碳足跡互認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二是推動粵港澳三地碳足跡核算評價方法、分級評定和應用場景等逐步實現互認互信,加強規則銜接,探索建立重點產品碳足跡“灣區標準”。三是選取典型產品繼續開展互認示范工作。
該方案將助力企業節能降碳、引導綠色低碳生活,幫助妥善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規則,提升外貿產品競爭力,對廣東全面綠色轉型意義重大。
老舊貨車淘汰補貼:最高補14萬元
在非營運類老舊中重型貨車淘汰更新補貼政策方面,周國英介紹,該政策由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聯合印發,于2025年10月10日正式實施,填補了此前國家以舊換新政策未覆蓋非營運類老舊中重型貨車的空白。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廣東汽車保有量超4500萬輛,多年居全國首位,其中中重型燃油貨車數量占比不足2%,排放的氮氧化物卻占燃油機動車排放總量的58%,是移動源大氣污染治理的關鍵。政策實施后,預計可淘汰2.82萬輛老舊貨車,更新5200輛新能源貨車,減排氮氧化物約1.3萬噸,帶動新能源汽車消費超30億元。
補貼范圍主要包括兩類情況,一是提前淘汰老舊貨車,二是既淘汰舊車又購買新能源車。對于提前淘汰的國三、國四車輛,給予淘汰補貼;對于提前淘汰并且購買新能源車的,給予淘汰更新補貼。申請提前淘汰補貼的非營運中重型貨車需要同時符合兩個條件:一是2025年7月1日前已在深圳市注冊登記的國四車,或2025年7月1日前已在廣東省其他地市登記的國三、國四車。二是車輛須在2025年7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期間,在廣東省內完成拆解報廢或者出口,并且距離強制報廢年限還有1年及以上。如果同時申請更新補貼,除了滿足上述淘汰補貼條件外,還應符合“在2025年7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期間新購置新能源中重型貨車”這一條件。
補貼標準方面:淘汰補貼按車型與時間分1.0-4.5萬元,更新補貼分3.5-9.5萬元,兩項疊加最高14萬元,淘汰越早補貼越高。申請人通過“廣東粵煥新以舊換新公共服務平臺”小程序提交材料。
關于非營運車輛認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處長張瑞鳳表示,該通知所稱非營運貨車是指2025年7月1日起未持有交通運輸部門核發的有效《道路運輸證》的貨車。具體分兩種情況:一是從來沒有領取過交通運輸部門核發的《道路運輸證》的貨車,則該車輛為非營運車輛;二是領取過交通運輸部門核發的《道路運輸證》,但該車輛最新的《道路運輸證》的有效期在2025年7月1日前的,則該車輛為非營運車輛,否則為營運車輛。她強調,該通知所稱的非營運貨車,不以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發的《車輛行駛證》上的使用性質作為判斷標準。這也是很多車主來電咨詢的熱點問題之一。(記者 駱田子)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