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0月16日消息(記者羅世偉)近日,越秀區委統戰部獲評“廣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據悉,越秀區共有6個單位獲評國家級榮譽,其中登峰街寶漢社區居委會獲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越秀區委統戰部獲評“廣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央廣網發 越秀區委統戰部供圖)
黨建引領,筑牢團結思想根基
近年來,越秀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基礎教育、社會教育,邀請專家學者為黨政干部、中小學校思政教師作專題輔導,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宣講及文藝展演活動(央廣網發 越秀區委統戰部供圖)
完善制度機制保障。將民族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黨組)重要議事事項、寫進黨委政府工作報告,及時研究解決民族領域重難點問題。
強化政策宣傳教育。通過民族政策法規宣傳月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普法宣傳活動,每年舉辦多場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在民族工作重點街道開展法律援助共建,推動各族群眾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各類涉民族事務的矛盾糾紛,維護民族和諧和社會穩定。
服務惠民,踐行團結實踐之路
越秀區將鑄牢工作的落腳點放在服務惠民上,通過一系列精準務實的幫扶舉措,為各族群眾排憂解難,讓民族團結的幸福之花在實踐中絢爛綻放。
做優公共服務。將來穗少數民族納入城市流動人員公共服務管理體系,依托全區19個黨群服務中心、19個就業驛站提供普惠式均等化服務;打造民族事務綜合服務中心、羊城石榴籽工作室等陣地,配備民族專干,為各族群眾提供就業創業指導、政策咨詢、法律服務、社區融合、積分入戶入學指引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等“一站式”支持。
登峰街各民族群眾參加越秀區民族體育花會(央廣網發 越秀區委統戰部供圖)
做細幫扶服務。針對青海省化隆縣在區經營拉面館的群眾,組織開展食品安全與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協調相關部門解決企業開辦、房屋租賃、經營管理等難題,獲化隆縣品牌產業促進局贈送錦旗。
做實公益服務。指導區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在文化交流、社會幫扶、矛盾調解等方面主動作為,近年來累計籌集社會公益資金60多萬元幫扶困難群眾;協會副會長依力哈木·吐尼牙孜扎根廣州近20年,帶領“民族一家親”志愿服務隊開展國家通用語言培訓、法律公益服務等活動,累計服務時長超3000小時。
互嵌共融,構建團結和諧家園
從提供均等化服務到促進深度社區融合,越秀區積極構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在日復一日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繪就了團結奮斗的最大“同心圓”。
促進“共居共學”。指導各街道將民族事務深度融入社區治理,組織來穗少數民族群眾參加社區融合學堂語言文化、政策法規、城市文明等學習,引導各族群眾常態化參與社區文明創建、環境整治、綠美建設、困難幫扶等志愿服務,增強各族群眾歸屬感。
深化“共建共享”。針對登峰街寶漢社區常住34個民族群眾、超50%為新廣州人、匯聚近100家民族特色商戶情況,建立街道石榴籽工作室,搭建“民族商戶議事廳”等協商自治平臺,推動來穗少數民族參與社區議事、矛盾調解與民主管理監督;制定民族商戶自治章程,開展“星級商戶”“優秀志愿者”、最美“來穗星”等評選活動,進一步規范商戶經營行為,增強各族商戶守護家園的責任感。
營造“共事共樂”。在登峰街寶漢社區、光塔街杏花巷等社區常態化開展“民族一家親”文藝雙結對、民族美食節、民族服裝秀和“小候鳥成長計劃”等活動,實現各族群眾重大節日“同唱一首歌、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其中,寶漢社區實現從“多民族混居”到“多民族融居”的轉變,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生動樣本。
文化浸潤,凝聚團結奮進力量
社區融合為文化浸潤提供了豐厚土壤。越秀區深挖歷史文化資源,以文育人、以文潤心,在潛移默化中增進文化認同,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厚植精神根基。在南越王博物館、南粵先賢館、華僑博物館等文博場館和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等“家門口的紅色課堂”開展主題教育;在光塔街打造民族民俗文化長廊與微型博物館,依托社區、學校、企業園區、宗教活動場所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營造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濃厚氛圍。
以文育人,潤育時代新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邀請專家為思政課教師作專題輔導,在特色學校、百年名校打造8個教育系統鑄牢教育實踐示范陣地,形成培正中學“中華民族大團結”思政課、回民小學“融和教育”、朝天小學“薪火相傳”主題研學等特色項目;精心策劃中華經典誦讀、紅色研學季、美育節等系列活動,組織上千名“小小宣講員”走進博物館、紀念館講述嶺南文化與紅色故事,系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第一粒扣子。
登峰街開展民族團結主題繪畫活動(央廣網發 越秀區委統戰部供圖)
以文潤心,共繪同心畫卷。持續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民族體育花會等品牌活動,支持區民族合唱團傳唱愛國歌曲,實現各族群眾在同臺競技中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在模范事跡宣講中汲取精神力量,在體育賽場上增進友誼,進一步凝聚“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思想共識。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