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0月23日消息(記者羅世偉)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開路先鋒”,更是城市活力與社會繁榮的重要依托。廣州肩負著國家賦予“綜合性門戶”的定位,如何把“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愿景落到實處,不僅影響城市運行效率,也牽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和百姓的日常出行體驗。
步入新時代,傳統道路客運一方面面臨高鐵、民航和多元出行方式的持續沖擊,另一方面也在數字化浪潮和公共需求日益多樣的推動下孕育新機。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廣州中運交通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中運交通公司”)這家國有道路旅客運輸企業,正以主業轉型、數字賦能和綜合服務創新為路徑,在新的競爭格局中不斷開拓增長空間,努力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豐富的出行選擇。
中運交通公司車輛(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線路煥新 從“大站集散”走向“多點串聯”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傳統公路客運依賴“大站集散”模式。隨著高鐵航班加密、私家車與網約車分流,客源結構被重塑,行業必須從“等客上車”轉向“找客到點”。中運交通公司給出的答案,是以定制化改造為抓手,把站點“前移”,把網絡“織密”,讓旅客“就近上車、盡量直達”,把“線路”編織成更貼近人群的網絡。
中運交通公司春運定制出行專線(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改造不是“統一模板”,而是“一線一策”。江門、肇慶、清遠、羅定等方向的傳統線路,定制化改造后正逐步提升品質;高州、連州、汕頭等新增定制線形成增量;興寧、豐順等線路復開盤活存量。2025年上半年又在梅州、臺山、五華等地做深“閑置資源再運營”,新增陽江、陽春、海豐、陸豐等線,實現“周末客流、學生流、通勤流”的錯峰配置。車型在11至49座之間靈活搭配,車輛利用率同比提升。
以樣板線為例:茂名片區(信宜、高州、化州)通過股份分紅、站場與招呼站(停靠點)聯動的線上線下融合推進,2025年1-9月三條線合計發班1.36萬班,同比增長25.88%,發送人數59.55萬人,同比上升30.49%,營收4754.37萬元,同比增長7.01%,傳統客源地在新模式下釋放韌性;肇慶線以股份制、租車和渠道代售的多方聯營機制運行,階段性實現上座率、票款、口碑的同向提升;羅定線路改造后日均旅客超500人,自有平臺訂單占比超過一半,票款收入顯著提高。
美林天地停靠點推出港澳直通車業務(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服務網點的密度同樣在提升。2025年,在原有羅沖圍、體育西、三元里、越秀公園等12個運營站點外新增楊箕、美林廣場、省站等停靠點,2025年1—9月發送9.25萬班,同比上升17.38%;服務旅客92.35萬人,同比上升5.55%;票款4218.17萬元,同比上升3.21%。截至發稿前,公司已在廣州布局21個招呼站(停靠點)、全省形成200余個上下車點,熱點客流與日常客流都能“近場接入”。
大型活動保障進一步檢驗了組織能力。2025年上半年,中運交通公司配合十五運籌備,提前落實10至15臺運力,圍繞核心場館與城市節點開展運力仿真與現場聯動,為賽事期間跨城客流的平穩運行“預熱”。截至發稿前,中運交通公司共投入365車次(十五運運動員,技術官員,演職人員),安全接送13104人次十五運技術保障團隊及運動員。
“交通+文旅”的結合也在形成穩定增量。陽江閘坡、清遠古龍峽、珠海長隆等直通車與包車產品上線,把市民“周邊游”的碎片化需求與城市核心區無縫拼接。“車票疊加門票”“車票疊加酒店”等旅運結合產品在日常供給中被持續豐富。
數字賦能 打造“線上客運站”新樞紐
如果說定制化讓線路“活起來”,數字化則讓組織“快起來、準起來”。
2023年上線的“廣交中運交通”定制平臺,已從單一售票系統,成長為集票務銷售、線路調度、結算對賬、數據分析、客服響應于一體的“線上客運站”。平臺與省站云系統打通,售票、檢票、調度與結算形成閉環;與云浮汽運集團、江門文旅集團、廣清城際巴士、巴巴站等25家運輸企業和平臺實現數據互通與座席共享,160余條定制線路實現多平臺分銷,跨主體的供需撮合能力顯著增強。
廣東省汽車客運站(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數據變化是最直觀的曲線。2024年全年,平臺訂單37.52萬張、票款1168萬元、平臺收益162.1萬元,同比均實現高位增長;2025年1—9月,平臺訂單29.39萬張(同比增長6.68%)、票款1115.26萬元(同比增長30.99%)、平臺收益150萬元(同比增長25.66%),粉絲新增約29.5萬、累計約129.5萬,形成“產品—觸達—轉化”的正循環。
在傳播層面,平臺走出了一條“年輕化傳播”的路徑,探索官媒、自有矩陣、地方自媒體與直播結合的組合模式,獲客成本從約5元/人下降至約1.42元/人。這種低成本高轉化的經驗,也讓平臺在競爭激烈的出行市場中保持活力。
平臺的商業模式亦在擴容:既有自營定制線路,也有與車方或平臺參股、派車聯營,還承擔互聯網定制客票代售。后臺數據中心按照年、季、月、周、日不同“粒度”研判客流規律,支持票價微調、節假日加班、車型匹配等精細化決策,以需定供、以數定調,把分散的客流需求、分布的站點節點與彈性的運力資源轉化為更高效的出行服務。
融合拓展 樞紐升級釋放綜合效能
交通既是連接方式,也是公共空間。中運交通公司以廣東省汽車客運站為試點,推動站商融合的“交通+商貿”:把候車樓一樓、三樓空間重塑為鐘表、服飾、箱包等商貿業態,逐步打造“休閑、乘車、購物”一體化服務。
廣東省汽車客運站(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當站點成為節點、候車成為場景,站場與城市的關系被重新定義。它不只是出發地,也在成為生活空間的一部分。省汽車客運站的轉型,折射出站場價值的再發現。據了解,該站始建于1970年,是華南地區網絡覆蓋廣、班車檔次高、吞吐量大的公路客運樞紐之一,2022年獲得全國首批“五星級客運站場”稱號。數據顯示,2025年1—9月,省汽車客運站物業板塊收入1914萬元,同比增加609萬元,出租率保持100%。
省站一樓物業出租(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從線路到站點、從平臺到場景,中運交通公司的探索,展示了傳統道路客運在變局中的“再造能力”。它以定制化織密網絡,以數字化提升撮合效率,以站商融合釋放空間價值——既回應了市民對便捷、舒適、多樣化出行的期待,也為廣州在“全國綜合性門戶”進階中的公共服務供給提供了新注腳。
展望未來,中運交通公司將繼續拓展線路覆蓋,深化平臺建設,推動站場轉型,把更多創新實踐融入市民日常出行場景。隨著十五運進入倒計時,城市產業與人口流動持續加速,“辦全運、提品質”這張由“線路、平臺、場景”勾勒的出行“重構圖”,仍在不斷延展,為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不斷匯聚前行的動力。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