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積極探索金融支持養老體系建設的創新路徑,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大力推動銀發經濟發展戰略,聚焦“養老+護理+保險”融合發展新模式,在全省多個地市開展養老照護、長期護理保險等項目,持續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人保樣板”,為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貢獻央企力量。
央企擔當,織密養老長護保障網
2025年7月1日,梅州市長期護理保險正式上線,成為廣東省首個在非試點城市落地實施的長護險項目。人保財險梅州市分公司作為主承辦保險機構,攜手醫保部門將長護險從“政策藍圖”轉化為“百姓福祉”,切實緩解失能家庭的經濟與照護壓力。
活動現場
梅州先行,失能家庭迎來“及時雨”。84歲的劉阿婆因病長期臥床,已在養老機構生活兩年多。7月18日,梅州長期護理保險服務中心組織評估專家到養老機構開展現場評估,劉阿婆順利通過重度失能等級認定,成為首批符合長護險待遇條件的參保人員之一。
人保財險評估專家正在為劉阿婆進行現場評估
惠民有感,失能家庭減負安心。梅州市五華縣72歲的魏伯因阿爾茨海默病失能多年。在了解長護險政策后,家屬第一時間申請待遇,魏伯自8月起開始享受居家護理服務。護理員定期上門服務,既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也讓子女們安心。魏伯的子女表示:“護理員很專業,每天都來,長護險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照護的便利和家庭的減負。”
截至2025年10月15日,梅州市組織失能等級評估765人,753人達到重度失能等級。根據梅州長護險試行辦法,機構護理每人每月最高支付2000元,報銷比例70%;居家護理每人每月不超過25小時,按70元/小時支付,報銷比例75%。目前,梅州市已建成“1個市級中心+8個縣級服務站”的經辦網絡,組建170余人的專業評估隊伍,確定8家首批定點服務機構,并建立起300余人的專業護理團隊,初步形成了覆蓋全面、標準統一的長護險服務體系。
高齡照護,開辟健康險新路徑
在梅州市率先落地長護險制度的同時,汕頭市以“高照險”為抓手,積極探索地方化養老照護保障新路徑。龍湖區“高齡重度失能老年人照護保險”(簡稱“高照險”)自實施以來,歷經四年不斷完善,從最初面向養老機構內高齡失能老人的“院護”服務,逐步拓展為覆蓋“院護+家護”的雙軌模式,實現服務從“普惠”向“精準”升級。
該項目通過構建服務對象、評估機構、養老機構的閉環經辦模式,打通待遇申請、評估確認、服務供給、理賠發放全流程環節,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地方養老照護“汕頭樣板”。目前,“高照險”已惠及龍湖區約1.2萬名80歲以上高齡老人和60歲以上困難人員。經評估為重度失能的老人,可享受定點機構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服務,每人每月最高可獲500元護理補貼;對困難重度失能老人則提供“定額服務包”形式的免費照護,切實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截至目前,已有125名老人通過評估并享受相關保障待遇。
近日,人保財險汕頭市分公司還成功中標龍湖區“銀齡安康”老年人意外傷害綜合保險政府統保項目,實現了“高照險+銀齡安康”雙保險組合模式的率先落地,為“銀發群體”織密風險防護網。
溫暖延伸,服務關懷直達身邊
不僅在粵東沿海,珠江西岸的江門市也積極行動,推動養老保障服務下沉基層。人保財險開平支公司聯合當地民政局開展“銀齡安康·送溫暖專項行動”,把保險服務從“理賠端”延伸到“關懷端”。
公司為老人定制“銀齡安康關懷包”,內含高鈣牛奶、低糖水果和健康手冊,并設置移動服務點。今年以來,專項服務團隊已組建20人,實行片區責任制,每周下鄉服務不少于2次,覆蓋全市126個行政村,惠及老年人6.7萬余人。通過“慰問—反饋—優化”的閉環機制,真正把央企的溫度送到群眾身邊。
各地市分公司積極配合醫保、民政部門,持續開展集中宣傳。通過設立咨詢點、發放宣傳冊、播放專題片、懸掛橫幅等方式,普及參保政策與理賠流程,提高群眾知曉率和參保積極性。
目前,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在廣州、梅州、汕頭、中山、江門、湛江等地均已同步探索,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市分公司多點聯動,逐步形成“多地開花、全面推進”的良好局面,彰顯了央企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守護民生、服務發展的責任擔當。下一步將以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雙輪驅動,濃墨重彩書寫“養老金融大文章”,讓更多老人群體切實感受到保險帶來的福祉與守護。(來源: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
注:此文屬于央廣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