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明,國慶同輝,在萬家團圓、共慶佳節的時刻,仍有一部分人因種種原因流浪在外,與家人失散、與故鄉相隔。每一個流浪人員的背后,都是一個期盼團圓的家庭。在國慶中秋雙節來臨前夕,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以下簡稱“市區分站”)成功幫助34名特殊受助人員返回家鄉,用一次次默默的堅守點亮他們的回家路。

默默堅守點亮回家路

為民初心解心墻,三十載漂泊終返鄉

2025年8月底,嚴千獨自來到市區分站求助。工作人員發現,這個清瘦的老人雖然配合,但每當提及回家,眼神便不自覺躲閃。

尋親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聯系公安部門快速協查顯示,嚴千的戶口因三十年未更新已被注銷,而多方努力找到的老檔案里連一張照片都沒有。市區分站通過聯系其戶籍地派出所、村委會,最終通過尋親志愿者協助聯系上其弟弟嚴秋。首次視頻連線時,嚴千推開手機,拒絕相見:“沒什么好見的。”面對這一情況,工作人員不急不躁,耐心傾聽、細致溝通,逐步了解其內心癥結。

為了進一步確認身份信息,市區分站聯動兩地公安機關協同進行DNA采樣比對。在等待結果期間,工作人員每日陪伴嚴千聊天,不談回家,只談生活。漸漸地,嚴千開始吐露年輕時離家原因與多年漂泊經歷,心結也慢慢打開。三十多年來,他第一次與家人通話,視頻兩端的兄弟二人潸然淚下。此時,DNA比對結果也確認了親緣關系。

市區分站隨即聯系村干部、當地派出所和鎮政府,落實嚴千返鄉后協助其恢復戶口、辦理安置相關事宜,真正實現“有家可回、有戶可依”。

月是故鄉明,這個中秋,嚴千終于結束了三十多年的漂泊。

多方聯動打通歸途,千里護送溫暖回家

幾乎在嚴千求助的同時,另一個更為復雜的案例正牽動人心。61歲的鄧中俊因精神障礙長期滯留,其精神狀況不穩,身世經歷復雜,返鄉安置事宜涉及多地多部門協調。那段時間,工作人員與各方溝通的記錄就有上百條,從市救助站到區民政局,從街道到社區,一次次說明情況、爭取支持。

轉機出現在9月初,在各級民政部門協作下,鄧中俊的返鄉之路終于打通。鑒于其特殊情況,市區分站迅速行動,協調定點醫院組建由黨員帶隊的專業護送小組,制定應急預案,備齊物資。在確認鄧中俊精神狀況穩定、符合護送條件后,9月底的一個清晨,護送小組踏上護送歸程。

跨越2000多公里的歸途,護送小組全程關注鄧中俊的狀態,耐心安撫其情緒。當列車駛入家鄉車站,一直緊繃的鄧中俊第一次露出笑容,一路陪伴的工作人員也欣慰不已。

社工陪伴返鄉,七旬流浪老人落葉歸根

與前兩例相比,71歲的孟治敏的訴求非常具體,他想回老家辦理低保,結束二十多年的流浪生活。但這個愿望卡在了一紙離婚證明上。因無法提供離婚證明,他前三次回鄉都辦不下來。這次他流浪至廣州,在街面救助的社工幫助下來到了市區分站求助。

了解情況后,工作人員迅速聯系其戶籍地及親屬,卻意外得知兒子孟先生拒絕相認。孟治敏懊悔地道出,年輕時不負責任的行為傷害了家人,心中愧疚,無顏面對。工作人員再次聯系其子,希望搭建溝通橋梁。然而,孟先生坦言,雖已愿意重新接納父親,但因無固定工作、經濟拮據,無力照顧年邁多病的父親。

面對老人的無奈與失望,市區分站研究后決定指派工作人員與社工陪同孟治敏返鄉協助其辦理低保事宜。“很多流浪人員不是不想回家,更多的是憂慮回家后的生活問題,”負責個案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要幫到底。”

工作人員發現,孟治敏多次辦理低保無果的關鍵在于缺失離婚證明,在工作人員多方協調下,最終通過法院系統查找到當年離婚材料。更暖心的是,市區分站協助孟治敏與當地部門對接,在屬地民政部門協助下,為他的低保申請開辟綠色通道。孟治敏持續多年的流浪生涯,終于在中秋前夕迎來轉機。

在萬家團圓的燈火中,嚴千吃上家鄉的月餅、鄧中俊在專業機構得到照料、孟治敏也安心踏上歸途。而救助站的工作人員,依然堅守在崗位。團圓,是中秋的底色;歸家,是國慶的暖意。這些故事成為佳節最動人的注腳——無論走多遠,總有人為你點亮回家的路。正如一位工作人員所說:“團圓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我們的工作,就是讓這個起點,盡可能溫暖一些。”(來源:廣州市民政局)

編輯:羅世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