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召開2025年“龍舟水”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復盤暨汛期地質與海洋災害防御工作推進會,總結推廣茂名市信宜市貴子鎮中和村山體滑坡成功避險經驗,全面復盤今年“龍舟水”防御工作,進一步部署推進后汛期地質與海洋災害防御工作。
實地“取經”:走進成功避險“第一現場”
6月中旬,“龍舟水”疊加臺風“蝴蝶”等因素影響,廣東多地出現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氣。6月15日凌晨4時,茂名市信宜市貴子鎮中和村委會聯二村因連續強降雨發生山體滑坡,由于預警及時、基層巡防員業務過硬、群眾轉移迅速,25戶57人成功避險,無人員傷亡,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地質災害避險的“教科書式”示范。
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省氣象局、省地質局、相關地市、縣(市、區)自然資源管理、氣象部門和地勘單位相關人員一行前往貴子鎮中和村山體滑坡成功避險點實地調研。基層巡查員、鎮村干部等現場講述避險經過,分享避險成功經驗。通過現場學習,參會人員對地質災害的現場情況和防御措施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為后續開展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全省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和氣象部門相關人員走進避險現場
基層巡查員劉名芳詳細講解成功避險的經過
“這一成功避險案例體現了以劉名芳、曹木生、劉春華為代表的基層干部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打通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展現了高度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意識。特別是劉名芳同志雨夜堅持巡查到位,在危急關頭展現了非凡擔當。”自然資源部地勘司二級巡視員張承方表示,該案例的成功,得益于各個關鍵環節的緊密銜接,得益于各級政府和自然資源、氣象、地質等部門的共同努力,得益于群測群防員的責任擔當,得益于群眾的積極配合。
復盤“把脈”:凝聚共識提升防御合力
2025年“龍舟水”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復盤暨汛期地質與海洋災害防御工作推進會上,各方力量“把脈”問診,共同為提升地質災害防御工作水平出謀劃策。
“龍舟水”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復盤暨汛期地質與海洋災害防御工作推進會
省地環總站就2025年“龍舟水”地質災害防御工作開展技術復盤,省氣象局就“龍舟水”預報及服務情況開展復盤,茂名信宜、清遠清新、茂名高州、云浮云安復盤了2025年“龍舟水”地質災害防御工作情況,廣州市、湛江市及河源市龍川縣匯報了地質與海洋災害防御相關工作。
“廣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離不開自然資源部的大力支持,離不開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悉心指導,離不開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長達10余年駐守廣東的指導幫助。”省自然資源廳分管領導表示。
在部、省、市、縣、鎮、村六級共同努力下,全省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筑牢組織基礎,指令高效傳遞,行動緊密對接,為防災減災各項工作措施貫徹到基層提供堅實保障。
“廣東省創新編制地質災害防御分級圖,為全國探索了地質災害風險隱患管控新路子,積累了寶貴經驗。”張承方在會上充分肯定了廣東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取得積極成效。
據悉,為快速解決地質災害風險區“在哪里”、強降雨條件下“轉移誰”“何時轉”等極端強降雨地質災害防御的關鍵問題,2024年8月起,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地質局創新編制全省地質災害防御分級圖,涵蓋117個縣、1245個鎮、19145個行政村,圈定威脅村居的人居斜坡單元共計55萬余個、受威脅房屋649萬棟,實現全省防御區劃定與斜坡風險評價全覆蓋。
2025年汛期前,省自然資源廳認真落實省領導提出的“送圖下鄉”等指示要求,將防御區劃定成果分發給市、縣、鎮、村使用,同步共享給省應急管理廳、氣象局,納入全省三防指揮調度系統并通過省政數局的全省數字化平臺實現部門間信息數據共享。今年以來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均在劃定的防御區內,為成功避險地質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確保預警信息跑贏災情,省自然資源廳在“龍舟水”期間織密預警信息網絡。據統計,共發布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14期,發送短信14.9萬條,通過一鍵通向111個縣的重點防御區鎮村干部發送地質災害防御提醒信息123萬余條。
全省各地認真落實“隱患點+防御區”防御策略,積極構建“叫醒”“叫應”“回應”閉環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員和技術支撐單位人員力量,對在冊隱患點、重點防御區開展巡排查工作。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共出動地質災害巡查7.9萬余人次,巡查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點)近5.1萬處,組織轉移人數2.1萬余人。
“龍舟水”期間,廣東省共發生地質災害7起,成功避險5起地質災害,避免可能因災傷亡104人,最大限度減輕了災害損失,與2020—2024年5年平均數相比,災害數量、造成人員死亡失蹤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了92%、89%和90%;與2024年相比,分別減少了96%、96%和97%,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高位推動:明確方向嚴密部署
今年年初,自然資源部部署“一項行動、兩項工程”,即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演練行動,隱患點和風險區更新調查工程,監測預警和綜合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張承方指出,各地自然資源部門要加強本地區歷史災情的復盤分析,組織實施好“一項行動、兩項工程”,健全完善區域氣象風險預警,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響應閉環管理制度,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風險防御工作,嚴防群發、復合鏈生災害風險,避免群死群傷事件發生。
“科普宣傳和應急演練發揮了突出作用。”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趙信文處長對信宜市貴子鎮成功避險案例中的群眾動員能力表示肯定。
今年以來,全省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計開展演練199次,參加人數3.97萬余人,全面提升了綜合防災能力水平。同時,省自然資源廳堅持對鎮村干部開展汛期防災避險知識和重點防御區成果應用宣傳培訓,其中省級開展線上線下培訓4次共1.1萬余人次,送圖下鄉335次,各市縣區、鄉鎮村開展培訓310次共4萬余人次,確保防災措施落實到“最后一公里”。結合鎮、村基層防災工作人員常態化開展的進村入戶科普宣傳工作,群眾防災避險意識逐漸從“要我防”向“我要防”轉變。
“我們要認真總結‘龍舟水’防御工作經驗教訓,堅決打贏后汛期地質與海洋災害防御攻堅戰。”省自然資源廳分管領導在總結中指出,全省各地要進一步加強與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更加緊密的信息共享和聯合會商機制,強化預警信息“叫應”機制,打通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要依托省地質局等地勘單位技術力量與“駐縣包鄉”“駐鎮包村”等服務機制,細化防御等級與威脅范圍,構建“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管理體系,打造風險防御“一張圖”2.0版本;同時深化與住建、交通、水利、應急等部門的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將防御分級成果深度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城鎮建設、自然災害監測融合平臺建設等領域,持續提升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管理能力水平。
當前,廣東省已進入后汛期,仍將面臨強降雨、臺風等極端天氣的威脅,地質與海洋災害防御形勢依然嚴峻。省自然資源廳分管領導提醒,沿海地區要密切關注臺風、風暴潮、海浪等海洋災害的發展動態,加強與海洋、氣象等部門的協同配合,充分利用海洋監測站網、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并針對重點區域和設施組織開展拉網式隱患排查,及時發現并消除安全隱患。
本次會議匯聚了國家、省、重點市縣相關部門和技術支撐單位的智慧與力量,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持續完善災害防御體系,不斷強化監測預警、巡查排查、應急處置等各項工作措施,切實提高地質與海洋災害的防范應對能力,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會上,省自然資源廳與省氣象局、省地質局對4號臺風登陸后折返影響廣東進行了研判,要求各有關地市要嚴陣以待,落實地質災害防御各項措施,全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來源: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