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央廣網《遠山的回響》系列報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間二十年》,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載的時代回響。二十載山河巨變,千萬個“余村”涌現。他們是“兩山”滋養的新生代,用AI技術嫁接生態農業,以創客思維激活田園夢想,讓陳舊老屋變身“共益社區”……青春與青山雙向奔赴,山水間的幸福畫卷,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從廣州到興寧,搭乘梅龍高鐵需要2小時左右,這是陳偉波每周都要頻繁往返的通勤路線。15年前,剛剛走出大學校園不久的陳偉波,放棄在深圳的高薪工作選擇返鄉創業;15年后,陳偉波帶著興寧鴿“飛”出興寧,“飛”往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廣闊市場,成為遠近聞名的“粵東鴿王”。
車窗外,粵東山區的青綠漸次鋪展,這片“養在深閨”的生態寶庫,探索出“綠水青山養出優質肉鴿,優質肉鴿反哺綠水青山”的興寧鴿產業發展之路,演奏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鄉野間的生動回響。
陳偉波帶領團隊在興寧市羊嶺村建設肉鴿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每當看到以前需要人工進行喂養的傳統鴿棚升級迭代成自動化的管道喂養式鴿棚,看到興寧鴿產業由小和散的規模升級為日趨完善的產業鏈,我都倍感欣慰與自豪,覺得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穿行在一排排整齊分布的鴿棚之間,聽取“鴿”聲一片,陳偉波感慨萬千。
15年時間,可以帶來什么?對陳偉波來說,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是一個產業的崛起,更是帶領一群村民共同奔赴致富大道的難忘經歷。
從城市高樓到鄉村鴿棚
一個“反向而行”的新農人
“像這些體型勻稱、胸部飽滿的肉鴿,比較符合我們核心種群的特性,要挑出來進行留種。”在興寧市龍田鎮羊嶺村的肉鴿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里,陳偉波正俯身精心篩選著品質上乘的種鴿。
興寧種鴿(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陽光透過鴿棚的透氣窗,落在他沾著些許羽毛的袖口上——很難想象,這位指尖撫過鴿羽時眼神專注的“鴿王”,曾是土木工程專業的“跨界者”。彼時的陳偉波,帶著“回報家鄉、回報親人”的樸實初衷,大學畢業之后舍棄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走上了新農人的創業之路。
“創業本身就很艱苦,尤其是在農業領域。興寧的夏天,最熱時鴿棚的溫度可以達到40℃左右,這和畢業后坐在辦公室里邊吹空調邊工作的環境,大相徑庭。”從城市的寫字樓“轉戰”農村的養殖場,面對返鄉創業過程中的艱難困苦,陳偉波也一度內心煎熬。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陳偉波剛回來創業的時候,不少村民經營的養殖場已經瀕臨破產。可讓人好奇的是,當越來越多村民不看好傳統肉鴿養殖行業紛紛外出務工時,究竟是什么給了陳偉波“反向而行”的勇氣?
“我當年讀大學的學費,便是鄉親們湊的錢,總說‘咱這山好水好,就缺個能把山里寶貝送出去的人’。”正是因為從小受到鄉親鄰里的照顧,陳偉波發自內心希望能真正幫助父老鄉親們共同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在大城市打拼過的陳偉波也認為,興寧的肉鴿產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只是需要摸索出一條合適的路子。
陳偉波(左)向養鴿戶了解興寧鴿的生長情況(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這條路子,不是坦途,更沒有捷徑,陳偉波作為“領路人”,一路走來也遭受過不少質疑與否定。“比如一開始,有些農戶跟著我們一起養鴿子,但鴿子沒養好,或者沒賣出好價格時,首先就會對我們有所埋怨,說的話也難聽。這種時候我偶爾也會產生自我懷疑,覺得帶領大家養鴿子,到底是不是有前景的選擇。”陳偉波說。
為了當好“領路人”的角色,陳偉波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傳統的鴿棚,每天凌晨5點多便早起喂鴿子;跟著經驗豐富的鴿農日復一日地學習養殖技術;報讀中國農業大學的動物醫學專業進行深造……經過3年起早貪黑、周而復始的學習,陳偉波從理論到實操,牢牢掌握了肉鴿養殖技術。
“還記得2010年參加技能培訓,看著臺上的講師侃侃而談,我心里就有個聲音,有一天也要成為臺上的人,向大家傳授養鴿的技術心得。”回想起剛剛入行時的心境,陳偉波記憶猶新。
從最初800多對鴿子的養殖場起步,到現在建成優質種鴿基地3個,存欄種鴿近30萬對,年出欄肉鴿超700萬羽,陳偉波已然實現從“臺下”到“臺上”的成長與轉變,亦陪伴、見證了興寧肉鴿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
個頭飽滿的興寧鴿(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從傳統養殖場到現代產業園
一只“興寧鴿”的產業突圍
“技術不成熟”“市場未開拓”,這些都是陳偉波返鄉從事肉鴿行業初期所面臨的現實狀況。
“為了推廣我們的鴿子,最開始我們是通過發動養殖戶一起,在凌晨3點鐘就到各個村口、圩鎮去擺攤,一步步想辦法拓寬鴿子的銷路。”陳偉波回憶道。
在村民的齊心協力之下,興寧鴿產業的發展迎來上升期。2013年,陳偉波的鴿場養殖鴿子已經達到4萬對,是當時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的肉鴿養殖基地。就在產業發展初見規模之時,陳偉波及當地養鴿戶們卻遭到突如其來的“重創”:禽流感在全國范圍內暴發,鴿子作為家禽的種類之一,其銷售市場也被這場談“禽”色變的風波嚴重影響。
“那時候每天都在為鴿子的銷路愁得睡不著,賣不出去的鴿子,一天吃掉的飼料就要好幾萬元,都是白花花的成本。同時,養殖戶們辛辛苦苦養肥了的鴿子,因為一場禽流感而滯銷在鴿棚里,不少人便將矛頭指向我們,向我們宣泄怨氣。”陳偉波說,除了安撫好大家的情緒之外,當時每天兩眼一睜就是想著怎么幫養鴿戶們把損失降到最低,不至于讓剛剛“燃起希望”的肉鴿產業“全軍覆沒”。
正所謂“危”中有“機”。也正是這場差點讓興寧肉鴿產業“回到原點”的禽流感危機,引發了陳偉波對產業發展的重新審視:養得好只是基礎,關鍵是要賣得出,要嘗試通過三產融合,以新的銷售思路來降低滯銷的風險。
2013年年底,陳偉波成立了公司,并陸續開設主打活禽銷售的直營店。隨著對肉鴿行業日漸深入的了解,陳偉波發現了全新的“藍海”:肉鴿加工產品在國內市場仍處于較為空白的階段。
為搶占行業先機,2016年,陳偉波與省內高校開展合作,精心研制肉鴿加工食品。2017年,以“興寧鴿”為原材料的鹽焗乳鴿、紅燒乳鴿等系列產品一經上架,便受到廣大消費者的熱捧。陳偉波對行業的敏銳嗅覺,讓興寧鴿產業再一次實現先行一步的蛻變,也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陳偉波(左一)帶領團隊建成廣東省最大的肉鴿預制菜加工基地(央廣網記者 張順鵬 攝)
在肉鴿加工車間里,陳偉波向記者介紹起一只只新鮮飽滿的肉鴿,是如何在自動化的流水線加工之后成為舌尖的美味佳肴。目前,陳偉波已經建成了廣東省最大的肉鴿預制菜加工基地,日均生產肉鴿預制菜品約2萬只。
“以深加工來推動產業鏈的延伸,讓肉鴿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也讓農戶的錢袋子更鼓了!”陳偉波舉例說道,以活禽來出售,一只肉鴿的售價只有十幾元;而經過深加工的肉鴿產品,一只能賣到二十幾元甚至更高的價格,農戶的收益更有保障,加入肉鴿行業的信心也更足了。
隨著肉鴿養殖加工規模逐步壯大,陳偉波也越來越意識到產業要發展,科技支撐是關鍵。
“以前養鴿憑經驗,現在靠數據。2017年,我們通過與科研院校積極合作,專門研究推出興寧鴿的信息化展示系統,通過智慧大屏可以實時展示興寧肉鴿產業園的相關信息。”陳偉波說。
興寧肉鴿產業園大數據展示平臺(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據陳偉波介紹,智能化的生產信息管理系統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引入智能化設備,讓肉鴿養殖的管理更精細、更有序,人力成本至少降低5%,飼料浪費少了,鴿子健康度也提升了。
“借助這個系統,能把廠區里每對鴿子的下蛋日期、受精率、出苗情況等都登記下來,我們可以評估每對鴿子的生產性能,既加速了育種的進度,也讓生產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在肉鴿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鴿棚前,技術人員王梓穎一邊演示系統操作流程一邊說。
王梓穎介紹,產業園內所有鴿子的生長狀態相關數據,高達數百萬條的信息,都可利用5G、大數據技術,存儲在興寧肉鴿產業園大數據展示平臺,通過這些前端設備直觀地呈現給養殖人員,為高效、高質養殖提供智慧支撐。
技術人員正在使用電子手環連接手機了解鴿子生長狀態相關數據(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在該系統的延伸支持下,興寧肉鴿產業引入了不少智能設備,例如搭建了智能控制系統、安裝了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引入了機器人來自動投喂飼料,實現了遠程管理。在智慧化養殖體系的幫助下,以前一名農戶最多只能養殖約1000對種鴿,如今可同時養殖超3000對,極大增加了農戶的經濟產出效益。
“接下來,我們還要不斷優化這個信息化系統的軟件和硬件,讓經過升級完善的系統能進一步推廣普及,讓更多農戶得以借助手機等‘新農具’為興寧鴿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持續推動增產增收。”陳偉波展望道。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共同奔赴一條增收致富的大道
“大家只要有熱情,政府就可以來搭臺子、給支持,企業可以來當龍頭、包銷路,實現種鴿、飼料、技術、收購等‘六個統一’,為大家降低投資成本,讓大家得實惠,干勁足!”在環陂村肉鴿養殖大戶陳文浩、陳惠蘭家中,陳偉波與鄉親們閑聊之時,還不忘科普“政企銀村”共建養殖小區模式的利好。
陳偉波(左)與養鴿戶探討興寧鴿的養殖技術(央廣網見習記者 徐鋇兒 攝)
要把產業做起來,要讓村民富起來,這是在大鄉里成長的陳偉波一直以來的“心之所向”。為了帶動農戶創業,陳偉波通過成立創業孵化基地,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創業指導等,讓農戶增加養鴿子的效益。“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帶動了超1700家農戶加入肉鴿行業。基地先后與20余個原貧困村簽訂幫扶協議,惠及脫貧農戶超1000戶。”
陳文浩、陳惠蘭夫妻,便是在陳偉波的帶動下實現增收致富的肉鴿養殖戶。2012年之前,這個普通的農戶家庭靠丈夫陳文浩在外打工,妻子陳惠蘭在家務農,生活還較為拮據。
如今,通過“產業園+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鏈條的合作模式,陳文浩、陳惠蘭夫妻得到了養殖肉鴿的種苗、技術、飼料等方方面面的支持,肉鴿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短短幾年時間里,這個小家便建起了樓房、買了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陳偉波帶領下,興寧市環陂村不少村民靠養鴿子走上致富路(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環陂村村民羅秋芳,同樣在加入肉鴿行業后走上致富路。“2011年,陳偉波看到我們經濟比較困難,就鼓勵我們通過養鴿子來改善生活。”從早期600對鴿子開始,現今羅秋芳的鴿棚養殖規模已經達到4000多對,年收入能達到幾十萬元。
作為以肉鴿為主導產業的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龍田鎮黨委副書記李美容對近年來肉鴿產業發展為鎮里帶來的變化深有感觸。
“肉鴿產業發展起來后,很多原本外出打工的鄉親,特別是年輕人,看到家里有發展機會,都愿意回來了,聯農帶農的效果很明顯。”李美容介紹道:“有了產業支撐,鎮里也有更多資金投入到民生工程上。這幾年,鎮里的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更完善。這些改善,肉鴿產業帶來的效益是功不可沒的!”
肉鴿產業發展讓興寧鄉村展新貌(央廣網發 陳建軍 攝)
產業的發展,需要龍頭企業、養殖農戶的勠力同心,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頂層設計上,興寧市出臺《興寧鴿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8年)》等文件,明確提出打造興寧鴿“六個高地”發展新格局;在全鏈條扶持上,政策精準對接產業痛點,通過階梯式補貼激勵規模化發展,讓“產業園+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落地見效;市場拓展層面,構建“12221”市場體系、借力“媒體+”賦能農產品市場營銷行動計劃,政府牽頭舉辦美食大賽、品牌推介會,推動“興寧鴿”登上廣州塔大屏……
“興寧鴿的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發展之路,為興寧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興寧市副市長羅國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興寧鴿銷售量同比增長30%以上,月銷售量從700萬羽躍升至1000萬羽,預計全市肉鴿年出欄量超過6000萬羽,產業總產值超30億元。
一群新農人,合力打造一個大產業,讓一只小肉鴿飛出客家圍龍,飛進千家萬戶。如陳偉波所說,興寧鴿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撐,成為“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曾經來自遠山的呼喚,如今已譜成一首鄉村振興的新“鴿”曲,于廣闊的天地間,奏出鄉野的巨變,奏出縈繞的回響。
總監制:張軍 于鋒
監制:王薇 張瓊文 陶玉德
統籌:關宇玲 劉一荻 官文清
記者:張順鵬 徐鋇兒(見習)
鳴謝:興寧市農業農村局 興寧市融媒體中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