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河北省淶水縣義安鎮下莊村的麥田里,一臺無人駕駛拖拉機正自主行進、精準播種。這正是淶水縣立龍小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最新投用的無人駕駛拖拉機,也是該縣引進的首臺無人駕駛拖拉機。伴隨著機械的轟鳴,土地被整齊翻整,冬小麥播種行距均勻、深淺一致,展現出智慧農機的高效、精準優勢。

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播種(尹默 攝)

“我們只需要提前在系統中導入田間地圖,選取點位打點,北斗導航系統就能實現厘米級定位,確保拖拉機沿規劃路徑精準作業,可完成自動調頭、自動耕地、自動播種,無需人工現場干預。”合作社負責人張立龍介紹,拖拉機搭載的監控設備還能實時回傳耕深、面積、油耗等數據至智慧農場管理平臺,讓管理人員足不出戶即可遠程掌握作業進度與質量。

作為淶水縣農業重鎮,義安鎮耕地資源豐富,總面積達4.18萬畝。該鎮長期以來依靠傳統農機作業,不僅勞動強度大、效率有限,播種精度也難以保障,農忙時節常因人力影響生產進度。如今,隨著無人駕駛拖拉機的引入,這一局面正悄然改變。

無人機正在撒施肥料(尹默 攝)

“無人拖拉機不僅解放了人力,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張立龍說,通過智能化作業,小麥、玉米畝均增產達15%,同時每畝每年可節約人工與肥料成本約15元、燃油成本約24元。

除了無人駕駛拖拉機,智慧農場的圖景在下莊村的田間地頭正不斷延展。不遠處,一架無人機正低空飛過麥田,均勻撒施肥料;而在更廣闊的示范區里,無人收割機等智能裝備也將陸續投入使用,共同構建起從播種、管理到收獲的全流程數字化作業體系。

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耕地(尹默 攝)

科技賦能農業生產,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淶水縣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抓手。今年以來,淶水縣聚焦智慧農場應用場景,重點推進智能農機信息化升級改造、智慧農場管理系統建設等工作。除無人駕駛拖拉機外,智能無人機、智能收割機等裝備正逐步覆蓋耕種管收全環節,實現作業全程智能化。截至目前,淶水縣已建成2000余畝智慧農場核心示范區,并計劃利用智慧農場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10000畝耕地,通過科技賦能解決農業生產“用工難、效率低、成本高”等痛點。

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人開車”到“車開車”,淶水正以智慧農業為筆,在田野上描繪出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的新畫卷。隨著更多智能裝備走進田間,這片“會思考的土地”不僅孕育著更優質的糧食,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來源:淶水縣委宣傳部)

編輯:禹云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