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咱們淶水本地種植的羊肚菌,煲湯、炒菜都特別鮮美!”10月15日,河北保定淶水縣王村鎮華益菇業的“共享直播間”內,主播手捧羊肚菌,正對著手機屏幕熱情推介。直播間里互動頻頻,不斷有觀眾留言詢問產地與價格。這個由舊辦公室改造而成的直播間,正成為連接田間地頭與廣闊市場的“數字新窗口”。
主播在鏡頭前講解產品(尹默 攝)
這一產銷兩旺的場景,是淶水縣推動“媒體+”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的又一舉措。淶水縣地域廣闊、物產豐饒,擁有麻核桃、景泰藍、菌菇、糧油、果蔬等100多種特色產業,但長期以來,不少農戶和小微經營主體都面臨“銷售渠道窄、直播門檻高、專業能力弱”的發展瓶頸。
為破解這一難題,淶水縣委宣傳部聯合縣發改局統籌推動,在全縣6家重點企業及5個特色鄉鎮,試點建設11個“媒體+賦能鄉村振興共享直播間”。該縣以“共享”為核心理念,系統整合資源、全面降低運營門檻,著力補齊產業發展中的能力和資源短板。
隨著共享直播間培訓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普通農戶從面對鏡頭的“新手”成長為侃侃而談的“本土主播”。他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布置場景、設計話術,更掌握了借助內容引流、維護粉絲關系等進階技能,真正讓老百姓“拿起手機做直播、對著屏幕賣特產”成為現實。
“共享直播間”的價值不止于“賣貨”,更在于以“融合”思維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這一模式不僅服務企業,更深耕鄉鎮基層:九龍鎮大龍門村通過直播間推介“長城古堡+鄉村民宿”,讓鄉村旅游“熱”起來;義安鎮立龍小麥種植合作社通過直播“圈粉”,不僅賣出了面粉,還接到“定制有機小麥”的訂單,帶動周邊20多戶農戶增收。
直播現場(尹默 攝)
從菌菇、核桃到手工藝品與農產加工品,淶水的11個共享直播間,正如11個充滿活力的“數字節點”,將分散的產業資源與零散的銷售力量串聯成線、聚合成勢。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在于“給設備、教技能、拓渠道”的表層賦能,更推動農民從“埋頭種地”轉向“抬頭看市場”,引導產業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展”。
據了解,淶水縣計劃將這一模式進一步推廣,在全縣15個鄉鎮、284個村實現輻射帶動,讓更多農民和手工藝人握緊“金話筒”、融入“數字潮”,推動本地特色產業,在“共享直播間”的賦能下,走出縣域、邁向更廣闊的市場。(賈晨陽 楊志民)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