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種海鮮菇時,我也走了不少彎路,后來跟著政策學技術、找市場,才把小菌菇做成了大產業。”近日,在河北保定淶水縣王村鎮的食用菌種植培訓會上,華益菇業負責人張利華手持菌種樣本,向臺下30余名農戶分享創業經驗。今年以來,該縣深挖華益菇業張利華、大禹拼團劉征等本土典型,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新媒體拓新渠道”的模式,讓政策紅利轉化為產業實效,讓農民群眾在增收致富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聽張總講怎么種、怎么賣,我們聽得懂、用得上。”剛簽下菌菇種植合作協議的農戶郭玉英說。為讓理論宣講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淶水縣打破傳統宣講模式,組建了一支由致富帶頭人、網紅大咖、基層干部組成的“本土宣講團”,將政策解讀、技術指導融入真實案例。除張利華外,大禹拼團創始人劉征的“電商創業課”、龍云嶺團隊的“杏核深加工技巧”等,都成為農戶最受歡迎的“課程”。

“我們不搞‘照本宣科’,而是讓宣講跟著產業走、圍著農戶轉。”淶水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根據不同鄉鎮的產業特色,定制“宣講菜單”——種植大鎮側重農業技術和政策補貼解讀,山區鄉鎮聚焦農產品銷售渠道拓展,全年開展“田間宣講會”“車間培訓班”超80場,覆蓋農戶2000余人次,讓黨的鄉村振興政策通過“身邊人”的講述,變成農戶看得見、摸得著的致富路徑。

特色農產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難題,在“媒體+”賦能下迎刃而解。淶水縣整合縣融媒體中心、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資源,搭建“直播+短視頻+電商”的立體化傳播矩陣,不僅開設“淶水好物”官方直播間,集中推廣縣域特色農產品,還培育了一批像劉征這樣的本土“網紅新農人”,發揮其貼近農戶、熟悉市場的優勢,帶動農產品線上銷售。作為大禹拼團的主創團隊核心,劉征帶領團隊扎根縣域7年,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種植需求,指導農戶精準選品種植,再以“線上預售+線下提貨”的模式降低損耗,累計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超4000萬元。

“以前農戶種啥、賣啥全憑經驗,現在我們通過直播收集消費者需求,再反饋給農戶調整種植計劃。”劉征介紹,去年他們根據直播間反饋,引導農戶增加糯玉米種植面積,僅這一項就幫助10余戶農戶每畝增收800元。

此外,淶水縣還與廣東高州開展“南北協作”,通過兩地融媒體中心同步直播,讓麻核桃、開口杏核等特色產品“南下”拓市,今年8月份舉辦的“南北聯動創富大賽”,90分鐘吸引49萬人次觀看,銷售額達156萬元,讓淶水農產品真正走出了大山。

如今在淶水,“學典型、干實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新風尚。龍云嶺開口杏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年生產總值達8000萬元;華益菇業不僅自己發展,還免費為農戶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帶動縣域10個鄉鎮發展食用菌種植面積超2500畝;劉征的團隊則定期開展電商培訓,為縣域電商發展儲備人才力量。

下一步,淶水縣委宣傳部將繼續挖掘更多本土典型,完善“理論宣講+媒體賦能”的長效機制,讓更多農戶掌握致富技能、找到增收路徑,讓更多農民在產業發展中分享紅利,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在淶水大地徐徐展開。(來源:淶水縣委宣傳部)

編輯:李瑤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