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從食物觀到大食物觀,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藏糧于技”正成為現實。為展現廣袤大地農業現代化奔涌的新氣象、新探索,更好地促進各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央廣網特別推出“強國看農業”系列報道,記者走進田間地頭、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研基地,帶您一起領略大美中國的農業新“豐”景。

這些天,正是收獲的金秋時節,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的劉忠寬博士來滄州黃驊的時候更多了,在他牽掛著的5萬畝鹽堿地里,不見“鹽堿白”,滿地“綠油油”,苜蓿、玉米兩種作物長勢喜人,隨風搖曳。

航拍黃驊市改良后的鹽堿地(央廣網記者 王偉倩 攝)

河北是中國重要的糧棉產區,同時也是我國鹽堿地的重要分布區之一。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副局長張忠合介紹說,黃驊市現有耕地面積141.34萬畝,其中,鹽堿耕地117萬畝。

今年54歲的劉忠寬從2008年來到黃驊參與鹽堿地綜合治理,一扎根就是十多年。在位于黃驊市羊三木鄉的納茉農場,他從唯一一小塊尚未治理的鹽堿地里拿起一塊發白的土塊,介紹說:“我剛來時候,這片農場1萬多畝地都是這樣的鹽堿土,含鹽量大于千分之三,這樣的土壤種什么莊稼,產量也是非常低的。”

未經過綜合治理的鹽堿地(央廣網記者 王偉倩 攝)

現如今,在劉忠寬團隊的“5+1”苜蓿與冬小麥、夏玉米輪作模式下,這里已經變了模樣。“對于重度鹽堿地,第一年采取深松、平整土地,種植翻壓強耐鹽堿綠肥作物田菁,同時施用生物有機肥;對于中度鹽堿地,第一年采取深松、平整土地,然后利用抗鹽保苗播種技術直接種植耐鹽堿品種的苜蓿。紫花苜蓿播種一次,雨養旱作,一年可以收割4至5茬,收獲四五年之后,土壤的含鹽量更低了,土地肥力升高了,就可以輪種玉米、旱堿麥。一到兩年之后,土地含鹽量又升高了,肥力下去了,我們再輪種苜蓿。”劉忠寬說,在6至7年輪作周期內,畝均純收入可超千元,與傳統輪作種植模式相比,小麥玉米單產提高40%到50%。這個模式也成為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和河北省“藏糧于地”“綠色發展”農業主推綠色模式。

2023年5月份,劉忠寬團隊的另一個試驗示范基地林江農場與京津冀滬渝蘇六省市農科院,共建了“京津冀滬渝蘇農科院鹽堿地改良與利用博士工作站”,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專家朋友圈”越來越大,“科研力”也越來越強。

就在劉忠寬照看著鹽堿地上的苜蓿和玉米準備收獲的時候,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所長張衛軍正忙著準備今年冬季即將播種的旱堿麥良種“捷麥19”。倉庫里整齊碼放的一袋袋良種,已經經過嚴格篩選,即將銷往河北、天津、山東、新疆等旱堿麥種植區,推廣面積達100多萬畝。

科研人員在進行鹽堿麥良種培育工作(央廣網記者 王偉倩 攝)

張衛軍從2009年開始參與旱堿麥良種研發,十多年的研發工作,讓他“比農民還像農民”。尤其到了麥子出穗時節,生長速度快,幾乎一天一個樣。張衛軍和團隊基本都是“泡”在育種田里,在穗行中間觀察、摸索、記錄,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這些麥子。

“研發良種的工作是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成就感。”張衛軍說,想到眼前的旱堿麥種子即將被農民播種進地里,又能期待來年的豐收,就覺得自己這個工作很值。

工作人員正在加工制作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花”(央廣網記者 王偉倩 攝)

在張衛軍眼里,黃驊旱堿麥籽粒飽滿,光澤透明,是上好的種子。而在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花”制作人黃麗穎看來,“旱堿麥富含多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高。磨成面粉后,蒸出的饅頭、面花等食品,麥香濃郁、軟綿勁道、口感舒適。”

目前,黃驊共有各類“面花”生產企業、商戶100余家,年產值2000余萬元。以旱堿麥為原料的高筋小麥粉、面花等產品已經走進京津冀以及全國大型商超、酒店。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策劃:欒永勝 王巖

記者:王巖 王偉倩

視頻:王偉倩

編輯:王藝霖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