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廊坊9月10日消息(記者王藝霖 見習記者禹云飛 李瑤)地處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東、潮白河畔的河北省三河市,恰處北京、天津、雄安新區黃金三角核心腹地。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廊坊北三縣與通州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前沿陣地”,三河市牢牢把握“雙重戰略”機遇,在交通、產業、招商等領域持續發力,從“毗鄰”走向“一體”,從“協同”邁向“融合”,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縣域實踐的鮮活樣本。
交通“破壁”:織密一體化“血脈網”
千年大計、交通先行,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和先行領域。
“以前從燕郊到北京國貿,早晚高峰得堵一個多小時,現在坐定制快巴走專用道,40分鐘準到。” 常年往返京冀兩地的通勤族王磊,道出了交通一體化帶來的便利。在三河,像王磊這樣的通勤者有數十萬人以上,而交通的“破壁”,正讓“跨城生活”從痛點變成常態。
作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骨骼系統”,三河始終將交通互聯作為優先突破領域。2022年12月,京唐城際鐵路正式通車運營,燕郊站29分鐘直達北京站,全面融入北京半小時軌道交通圈。更令人矚目的是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平谷線)河北段,預計建成后,從三河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僅需9分鐘。
三河市燕潮大橋(央廣網發 高澍 攝 )
公路網的“織密”同樣成效顯著。三河境內京哈高速、京平高速、京秦高速等多條高速穿境而過,7個高速口讓10個鄉鎮實現 “15分鐘上高速”;4座跨潮白河大橋打通京冀“隔河相望”的壁壘,潮白大街與通州徐尹路對接、煤礦路與順義七大路連通等7條“斷頭路”相繼貫通,形成“五橫九縱”的路網格局。
此外,15條北京公交線路、46條域內公交線路串聯全域,51輛通勤定制快巴聯通燕郊與北京核心區,域內公交與周邊7個區縣實現“零距離換乘”,“軌道上的京津冀”在三河落地為“通勤圈里的新生活”。
交通的互聯互通,不僅便利了人員流動,更激活了區域經濟的“一池春水”。隨著交通網絡的完善,入駐三河的北京疏解企業中,不少將研發總部留在通州、生產基地放在三河,“研發”“制造”的跨區域協作模式愈發成熟。
產業“協同”:構建梯度發展“產業鏈”
走進燕郊科學城孤山片區,回遷安置小區建設如火如荼,12項道路工程陸續進場施工,14個新開工產業項目加速推進,軌道交通22號線站點周邊TOD綜合開發有序啟動……這片正在崛起的產業新城,正是三河市打造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產業聚集區”的核心載體。
為給產業協同搭建優質平臺,三河市加速推進科創園集群建設,已培育建成興遠高科、誼安醫療、中南高科等 37 家科創園。這些科創園聚焦北京疏解企業需求,完善配套設施、優化服務流程,通過多渠道對接項目資源、精準匹配產業要素,實現北京中小企業“拎包入住”,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主力軍”。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協同創新基地項目施工正酣(央廣網發 賈珺 攝)
同時,三河市緊盯科技創新前沿,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成功設立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創新中心,已簽約落地聯泰集群、納開科技、黑鯨能源等8家高科技企業。另外,中心配套的燕郊協同創新基地一期11號樓進入收尾階段,今年10月將具備企業入駐條件,二期工程將于10月中旬完成基礎施工,預計2025年底完成主體結構,未來將成為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有力支撐。此外,賽迪科創中心簽約新項目10個,入駐率目標鎖定80%,正全力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精準招商,釋放產業協同發展活力
“對接央企、深耕北京”專項活動持續開展,央企二、三級子公司累計引入31家;連續六年組織參加“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縣項目推介洽談會”,簽約項目95個,總體落地率達85%;2021年以來,累計引入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轉移項目158個……一組組亮眼數據,彰顯三河市招商引資的“硬核”成效。
在招商過程中,三河市創新建立與通州區一體化聯合招商機制,打破區域壁壘,實現招商信息共享、資源互通、成果共贏。針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點領域,組建專業招商團隊,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定向引進龍頭企業、配套項目,推動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
廊坊萊尼線束系統有限公司車間(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為給產業協同搭建載體,如今,三河市的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全市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7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055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36家,建成省級研發平臺32家、市級研發平臺188家、孵化平臺26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2家,科技創新能力連續7年躋身河北省A類檔次,為“產業一條鏈”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共贏”,從“產業集聚”到“生態共生”,三河市以“產業一條鏈”串聯起區域協同發展的“動力鏈”,正逐步成為京津冀產業協同的“示范窗口”,為推動北三縣與通州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