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滄州10月22日消息(記者王藝霖 見習記者張潤)渤海灣畔,浪潮澎湃。身處國能黃驊港務公司三四期碼頭,遠望天藍海湛,近看巨輪巍峨。1200米碼頭直插碧波,4臺“鋼鐵巨臂”24小時裝船作業,七萬噸級貨輪在此停靠,裝船機將烏黑的“工業食糧”精準注入巨輪的腹中。航道如玉帶鋪陳,船舶穿梭如織,卻不見煤塵飛揚,只有海鷗掠過湛藍的天際。
記者走進國家“西煤東運 北煤南運”戰略通道的關鍵樞紐——河北滄州黃驊港,每年有超過2億噸煤炭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是全國最大的煤炭下水港。今天的黃驊港,早已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煤塵飛揚”的工業港口,正用智慧與綠色,奏響一曲屬于新時代的“黑金變奏曲”。
貨輪在黃驊港停靠裝船(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移步國能港口創新中心,科技感迎面襲來。智慧大屏上,跳動的數據實時映射著全港動態——這是黃驊港的“智慧大腦”。國能黃驊港務公司數字運營科科長許童童演示著數字孿生系統:“我們已實現全港設備自動化運行,港口實時化、細節化的生產作業動態隨時可以掌握。”
傳統港口“人海戰術”在這里已成歷史。屏幕中,每一個作業任務的執行順序、每一臺設備的運行狀態都一目了然,通過虛實映射和融合,實現了設備的自主啟停與協同作業。
坐進多功能智能試驗艙,許童童輕搖操控桿,屏幕中二期堆場的堆取料機開始模擬運轉,臂架旋轉、進退自如。“操作崗位的模擬培訓、特殊情況的應急接管和科技創新的實驗場景在這里都可以實現。同時,我們正在打造未來港口的生產作業模式。”許童童介紹,未來一個工位可管控三條作業線、最多9臺設備,生產組織將更加高效,目前正在加緊研發,未來將在全港投用。
許童童操控多功能智慧試驗艙(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轟隆——”剛走進三期翻車機機房,沉悶的機械運轉聲便從頭頂傳來。抬頭望去,一列重載列車正緩緩駛入O型翻車機的“懷抱”,4節車廂被牢牢固定后,伴隨著液壓系統的精準發力,車廂以160度角緩緩翻轉,8000噸煤炭如黑色瀑布般傾瀉而下,卻不見半分煤塵飛揚。
“這就是網友口中的‘大型翻車現場’,也是咱們港口的‘效率擔當’。”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生產三部技術設備科副科長趙炎自豪地說,“萬噸大列,70分鐘即可卸畢,年吞吐1億噸,占全港半壁江山”。
翻車機作業現場(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誰能想到,在這座億噸煤港的核心區,竟藏著一處如江南水鄉般的“蓮園”?穿過堆場,眼前豁然開朗——2公里木棧道蜿蜒湖畔,錦鯉在碧波中歡騰,水鳥掠過湖面,職工在觀景臺悠閑喂魚。
“您敢信嗎?這里以前是建筑垃圾堆放地。”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環境保護部四級主管李冬的話語中帶著感慨,“2016年起,公司將閑置荒地改造成‘兩湖三濕地’生態水系。”如今這片水域不僅是職工的“治愈港灣”,更是港口的“生態衛士”——儲水降塵、收集雨水,年回收船舶壓艙淡水、凈化煤污水及雨水超400萬立方米,實現了含煤污水“零排放”“零污染”,壓艙淡水變廢為寶,年節約用水成本超2000萬元。
成群錦鯉水中歡騰(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滄州黃驊港,海天遼闊;陸海交界之處,列車往來,巨輪穿梭。離港時,夕陽為碼頭鍍上金邊。智慧大腦的數據仍在流動,翻車機的轟鳴化作律動節拍,蓮園的漣漪映著晚霞,“黑色黃金”在渤海灣畔續著更多“綠色詩篇”。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