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涿州10月11日消息(記者王藝霖 見習記者禹云飛)金秋十月,暮色四合時,永濟公園的花燈次第亮起。這座承載涿州人記憶的古城公園,因2025通會燈市多彩嘉年華的盛大啟幕,再度成為市民朋友圈的焦點。煥新的永濟公園不僅是國慶燈火盛宴的舞臺,更以千年燈俗為脈絡,將歷史文脈融入現代光影,成為京津冀文旅版圖上一顆閃耀的新星。

花燈門樓前游人如織(央廣網發 熊華明 攝)

一盞燈點亮新景

千年民俗綻放時代新韻

夜幕下的永濟公園,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光影對話。15米高的“天衢日近”古牌坊垂落七彩綢幔,光影流轉間,飛檐琉璃仿佛在輕輕顫動。“涿州八景”燈組靜靜訴說古城往事,“五谷豐登”燈組暖光漫溢,映照游人笑臉。

“快看,涿水女神在眨眼!”孩童驚呼引來眾人駐足。運用動態LED技術,絹紗背后的女神眼眸流轉,讓古老傳說瞬間鮮活。12米的“桃園三結義”燈組搭配實景情景劇,讓“三國演義從涿州開篇”的故事跳出書本。盧植、酈道元等先賢燈廊下,游客們借著暖光,細細品讀他們的生平,風過廊下,燈影輕搖,宛如歷史在耳邊回響。

游客在涿水女神花燈前拍照(央廣網發 熊華明 攝)

通會燈市的根脈,從漢代萌芽、唐代興盛,到明清借通會樓定名、清末民初躋身“涿州八景”,距今有上千年歷史。這項民俗早已是涿州人刻在骨子里的集體記憶。

據涿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活動深度挖掘千年傳承的“通會燈市”特色,以國家級非遺“自貢彩燈”為載體,打造出各具特色的6大主題燈組,通過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展現城市文化魅力。

這正是本屆燈市的匠心所在,它不僅是視覺盛宴,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尋根。正如北京游客董勇所言:“在這里,歷史是可觸摸的。”燈光,成為連接古今的情感導體,讓典籍中的人物走下書頁,與今天的人們欣然“通會”。

一場會破圈引流

從本地聯歡到區域盛會

這個“雙節”假期,通會燈市以其獨特魅力成功“破圈”,突破地域局限,實現了從“本地聯歡”到“區域盛會”的質變。

數據顯示,“雙節”期間,通會燈市累計接待游客近35萬人次,創下涿州歷年節慶活動客流之最。其中,開園首日便迎客4.9萬人,中秋單日客流更以逾6.5萬人的規模刷新接待紀錄。通會燈市已成功突破地域局限,從“本地聯歡”躍升為輻射京津冀乃至全國的“區域盛會”。

游客在桃園三結義燈組前凝望(央廣網發 熊華明 攝)

“聽朋友講涿州燈市特別火,我專程從天津趕來看看,各種各樣的精彩活動,比如說飛天火壺、打鐵花、機器人表演,真是不虛此行。”天津游客李麗莉的體驗道出了眾多遠道而來者的心聲。

燈市的“破圈”效應,在得閑古街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曾經沉寂的青石板路,如今被熱騰騰的煙火氣籠罩。驢肉火燒、沙記月餅等本土風味香氣撲鼻,引得游客排起長隊;文創奶茶店、漢服體驗館里擠滿了追逐潮流的年輕面孔。璀璨燈影漫過古街的青磚灰瓦,古今元素在此完美交融。

“破圈”效應的背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加持。從北京西站25分鐘的高鐵車程,到“行、游、購、食、宿”全鏈條服務升級,涿州正將地理優勢轉化為文旅吸引力。

一座園帶動全域

“燈會流量”轉化為發展增量

通會燈市的成功,其價值遠不止于園內的摩肩接踵,更在于它將短暫的“燈會流量”巧妙地轉化為了推動城市發展的“長期增量”。

“以前逛燈會,看完就散;現在能吃美食、買文創、看演出,玩一天都不夠!”北京游客王女士的感受,道破了通會燈市的“破圈密碼”。數據顯示,截至10月2日早8時,各平臺累計售票已超10萬張。“夜游+美食”組合不僅登上本地熱搜,更實現了“文化出圈”與“經濟增收”的雙贏。

游客體驗敲花燈鼓(央廣網發 熊華明 攝)

這種轉化效應在多維場景中持續釋放:在“國潮+美食”場景里,“全國美食地圖”被搬進燈會,本土老字號與外地風味都排起長隊;“舌尖上的涿州”展區游客邊吃邊拍,日均萬人次的“舌尖打卡”帶動周邊商戶營收翻番;文創市集里,以“桃園三結義”“涿水女神”為靈感的文創產品、非遺手工藝品熱銷,不少游客專為“涿州IP”周邊而來。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全域旅游網絡的構建——以通會燈市為引,三義宮、遼代雙塔、清行宮以及多個主題博物館被串聯成線,織就了一張“白天訪古看景、夜晚賞燈尋趣”的全景體驗網。

此外,涿州以通會燈市為起點,借勢發力:22家微短劇公司、17家北京潤滑油企業入駐,中船涿州基地、中鋼研涿州基地加速建設;“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正在探索,讓“燈會流量”真正轉化為“發展增量”。

一城燈火匯聚人心

照亮家園溫暖前行

華燈璀璨處,最是動人心。

“兩年了,當年的淤泥之上,如今燈火璀璨。”有網友在通會燈市視頻下評論,洪水帶給涿州的,絕非僅有傷痛,而是更加昂揚的精神風貌、更加奮進的發展活力、更加富有人文關懷的嶄新形象。

這條評論宛如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無數共鳴,眾多網友跟評“千年燈市煥新彩,涿州真棒”“涿州越來越好”……

此刻,通會燈市,不僅僅是一場以流光溢彩打造的視覺盛宴,它更是凝聚城市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載體。當人們置身于絢爛燈海,感受到的不僅是古韻與新彩交融的獨特氛圍,更能從中體悟到這座古城“災后重生”的深刻意義。它像一根無形的線,串聯起安全保障、民生溫度與城市認同等多維價值,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找到歸屬感與自豪感。

璀璨燈河蜿蜒流轉(央廣網發 熊華明 攝)

為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光影盛宴,涿州組建多部門聯動團隊,織密“安全防護網”:國網涿州市供電公司成立45人應急隊伍,24小時應急發電車待命,承諾“10分鐘切換備用電源”;降雨天氣里,執法局工作人員蹲守疏通雨水篦子;消防、衛健部門分別設備勤點、安排醫護與救護車值班……

在“五谷豐登”燈組前,市民李新功道出心聲:“以前就過年、元宵能看花燈,人擠人也熱鬧。今年永濟公園有這么大的燈市,心里敞亮!看著這暖光漫出來,特別踏實。”這份踏實,源自民生溫度的精準傳遞:“雙節”期間,65歲以上老人、1.1米以下兒童、現役軍人、殘疾人免費入園;專設免費休閑游園區,不定期開放燈會,讓文化盛宴惠及更多人。帶全家賞燈的本地游客感慨:“其樂融融,特別幸福。”這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正是文化自信最堅實的根基。

燈會點燃的,更是城市的凝聚與共鳴。線上,外地游客贊嘆涿州文化魅力,市民見證家鄉發展,截至10月7日,“涿州通會燈市”相關話題閱讀播放量超5000萬次;線下,大學生自發組建志愿隊維護秩序,市民主動加入“護燈隊伍”,共同守護這場光影之約。作為橫跨多節的“跨年盛會”,燈會將持續至2026年3月。未來,涿州還計劃打造“燈會IP”衍生品,讓地方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持續照亮這座城市的精神家園。

華燈漸熄,人潮緩緩退去,涿州的“燈市經濟”卻持續升溫。這盞穿越千年而來的花燈,正以前所未有的亮度與溫度,照耀著涿州文旅融合的廣闊前景,更講述著一個關于傳承、創新與發展的生動故事。

編輯:禹云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