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雄安10月23日消息(記者王藝霖)10月22日,藍箭鴻擎(雄安)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雄安鴻擎科技”)衛星智能制造中試基地正式落成,首顆“雄安造”衛星——“雄安一號”(鴻鵠技術驗證星)已完成生產下線。這標志著雄安新區空天信息產業智能制造能力實現了從“0到1”的重大跨越,能夠進一步推動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企業加速聚集。
筑巢引鳳:政策沃土孕育空天夢想
首顆“雄安造”衛星的下線,始于一座“量身定制”的廠房。此次啟用的衛星智能制造中試基地,嵌在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核心區,是新區為企業精準打造的“衛星專屬工坊”,從設計之初便錨定“中試驗證+批量生產”雙重需求。
衛星智能制造中試基地正式落成(央廣網記者 王藝霖 攝)
廠房采用雙層結構設計,首層層高13.5米,足夠容納3輛雙層巴士疊放。近9米高的大型卷簾門緩緩開啟時,如同為衛星打開通往蒼穹的“綠色通道”,可輕松滿足衛星整體裝配與整機轉運的嚴苛要求。而這背后,是雄安科學園“企事有解中試無憂”服務理念的落地——從廠房規劃到配套銜接,新區全程跟進,只為打通衛星從研發到量產的“最后一公里”,讓創新成果不用在“中試環節”等待。
“雄安一號”:技術突破空天“卡脖子”難題
在這座定制化廠房里,“雄安一號”完成了從零部件到整機的蛻變。作為首顆烙上“雄安印記”的衛星,它的核心使命,是突破空天領域的三大關鍵技術瓶頸。
其研發聚焦三大創新點:“白澤”高性能星載計算機,直接破解衛星“算力瓶頸”;“赤羽”大尺寸柔性太陽翼,攻克“能源約束”難題;“金烏”新一代霍爾電推進系統,突破“動力效率”限制,為衛星在軌機動提供更強勁、更節能的動力。這三大技術合力,推動通信衛星向“高通量、長壽命、智能化”方向邁進,讓“雄安造”不僅是地域標識,更是技術實力的證明。
雙向奔赴:企業與新區的“當年答卷”
“雄安一號”的快速落地,藏著一段企業與新區“雙向選擇、彼此成就”的故事。雄安鴻擎科技2025年初才在雄安注冊,專注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研發智造,是服務國家巨型星座建設的核心力量。“鴻擎科技落地雄安是一場未來之城與高新企業的雙向奔赴。”藍箭鴻擎(雄安)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史耀中說,新區用“四個當年”的效率深深打動了企業——當年注冊、當年建設、當年(產線)投產、當年(衛星)下線。
這份效率背后,是新區全鏈條的支持:多部門提供“全程幫辦”,企業注冊、賬戶設立、人才招募一路“綠燈”;雄安科技創新成長股權投資基金注入8000萬元,為研發與生產按下“加速鍵”;新區還第一時間協調過渡期研發用房與員工宿舍,讓企業“落地即安心”。正如史耀中所說:“選擇雄安,是因為這里不僅有產業未來,更有‘事事有回應’的溫度。”
產業聚鏈:空天信息的“雄安生態”已成型
一顆衛星的下線,折射出的是雄安空天信息產業的“集群效應”。如今,空天信息產業已成為雄安布局未來產業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一條從“鏈主”到“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正加速成型。
中國星網總部、中國時空信息集團、航天科技集團商業衛星公司等行業“巨頭”先后落地,如同為產業生態“定盤”。而雄安鴻擎科技這樣的高新企業,則是產業鏈上的“創新尖兵”,與“鏈主”企業形成“研發—制造—應用”的聯動。雄安新區通過高質量承接疏解、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搭建“未來之城場景匯”等平臺,讓更多空天信息企業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逐步形成“企業集聚、技術互通、資源共享”的產業生態。
“雄安一號”的下線,只是雄安空天信息產業的“起點”。未來,雄安新區將持續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商業衛星總裝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強化空天信息國際交流合作,目標是構建“技術突破—場景驗證—產業聚合”的閉環生態,讓更多“雄安造”衛星從這里啟航,讓雄安成為商業航天技術的“試驗田”、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