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保定10月23日消息(記者李瑤)晚秋的清晨,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已是一片繁忙。裝載著新鮮蔬果的貨車穿梭其間,煙火氣中透著現代物流的精準與高效。通過園區內的數字平臺,可以看到進進出出的車輛。數據顯示,截至上午9時,當日已有數千輛送貨車進入園區,進場果蔬量約7.8萬噸。
首衡高碑店市場(央廣網發 首衡集團供圖)
這樣的場景,正展示了首衡從傳統農批市場邁向現代食品產業集群進化的重要成果。在這場深刻的產業革命中,首衡不僅重新定義了行業邊界,更通過構建產業生態賦能無數中小商戶,實現了“以產興城”的創新發展模式,完成了從流通環節到全產業鏈、從單一市場到生態共同體的價值躍遷。
從“交易場”到“生態圈”的價值重構
傳統的農貿市場,核心功能在于“集”與“散”,是農產品流通的“中轉站”。商戶租攤位、等客戶、做買賣,模式單一且抗風險能力弱。
首衡的轉型始于對行業痛點的深度洞察。“我們不僅要做一個交易平臺,更要成為連接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鏈條組織者。”首衡集團黨委書記、總裁魏樹儉的話,道出了企業轉型發展的核心邏輯。
2014年,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項目落地,首衡便以集群化思維布局,不僅簡單擴大市場面積,而是圍繞“食品流通”這一核心,逐步構建“交易+物流+加工+科技+金融+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
清晨的首衡一片繁忙景象(央廣網發 首衡集團供圖)
從2015年初入首衡時的三五個車位,到如今擁有十五個固定車位、年營業額近億,首衡高碑店市場商戶王大偉的故事頗具代表性。2017年,他在首衡創立自有西瓜品牌——“火麒麟”。“高端西瓜市場需精準客群與高品質的穩定性,初期在認知度和渠道開拓上困難重重。首衡市場既提供穩定經營場地和規范分揀區保障品質,也通過強大采購資源,幫助‘火麒麟’對接華北、東北地區的大型商超與批發客戶,拓寬銷售渠道。”王大偉說。
面對商戶遇到的業務糾紛、貨款拖欠等難題,首衡不僅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還通過旗下協會組織為會員提供全方位保障。提及此類支持,王大偉信心十足:“找到市場領導,他們都會盡力協調,幫我們迅速解決困難。”
這種集群效應釋放了巨大的能量。對于成千上萬的中小商戶而言,首衡不再只是一個“房東”,而是轉型升級的“賦能者”。它通過集中采購降低進貨成本,標準化品控提升產品價值,電商培訓開辟新的銷售渠道讓無數個體商戶被嵌入到這個高效、協同的生態系統中,從“單打獨斗”進化為“軍團作戰”,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得到質的飛躍。
商戶孫楠的檔口(央廣網發 首衡集團供圖)
現如今,最早一批入駐首衡高碑店市場的商戶生意早已翻了數倍甚至數十倍,經營地域也不僅僅局限于京津冀地區。商戶王剛負責供應蒙古國每年40%的果蔬產品;商戶孫楠落戶高碑店市場四年,將哈密瓜品類做到全國前三,年銷量增長15倍;北京外遷從事花卉生意的商戶劉海珍不僅攤位擴大了一倍,還新增了石家莊、雄安新區等區城客戶。
商戶的發展也反哺了市場。經過近十年發展,首衡高碑店市場已發展成為輻射北京、天津、內蒙、山東、新疆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服務保障超過4億人口,2024年市場的果蔬實現年交易量1910萬噸,交易額1410億元。
每天,近萬輛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進出首衡各大市場,貨豐價穩、購銷兩旺。
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鏈守護
首衡的產業生態革命,不僅賦能無數中小商戶轉型升級,更打通了一條農產品流通鏈,讓老百姓跨越地域阻隔,能夠輕松品嘗到來自天南地北的時令果蔬、鮮活海鮮、現宰鮮切肉禽。
從產地的“最初一公里”到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這場爭分奪秒、守護舌尖上新鮮的物流接力賽背后,究竟隱藏著一套怎樣的倉儲轉運配送體系?
在特大城市應急物資中轉站的特產經營區,蔬菜商戶潘正霞正在安排工人給客戶發貨。在她的冷庫里,有來自云南的西蘭臺、油麥菜,還有來自張北的娃娃菜。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精品蔬菜,大多通過冷鏈運輸過來。
首衡冷鏈物流園(央廣網發 首衡集團供圖)
“這是云南發過來的油麥菜,云南油麥菜品質好,葉子又大又綠。全程冷鏈,保鮮10天也沒問題。”潘正霞告訴記者,有了冷庫加冷鏈配送,這些新鮮的蔬菜能賣上好價錢,下游進貨的客戶也越來越多。
經過多年經營,潘正霞的客戶遠到黑龍江、內蒙,近到北京、天津和周邊地區,有大型商超,也有酒店飯店,還有社區團購。蔬菜品種達到四五十個,一天的發貨量在30噸左右,每天通過高碑店市場的近千條冷鏈物流專線,發送到客戶手中。
目前,首衡高碑店農產品交易中心已經建成了320萬立方的現代化冷庫集群。2024年中轉的果蔬達到1910萬噸,凍品近300萬噸。
而在產業鏈上游,首衡聯合商戶在市場周邊大力推動種植基地建設,促進供給與需求良性互動。在高碑店肖官營鎮西垡頭村,原本分散的種植模式已聚合成現代化產業矩陣,農民收入大幅提升;在孝感,首衡城流轉土地超萬畝,實現水葉菜標準化種植。這些實踐不僅完善了產業鏈條,更將農業產業鏈打造成“興村共富鏈”,讓鄉村產業發展的紅利真正惠及農戶。
首衡種植基地(央廣網發 首衡集團供圖)
在下游,首衡則打破傳統批發壁壘,與全國商超、批發市場、社區團購等多元渠道深度對接,為商戶拓寬銷售路徑、降低流通成本。同時,針對小B端采購商,其通過“首衡集配”數字化平臺,可實時下單、智能配貨。“過去跑市場、找貨源,現在動動手指就能選品下單,采購效率大幅提升。”水果零售商孟素娟說。
通過深耕產業鏈、整合上下游,首衡集團構建起“集全球優品、供萬家餐桌”的現代流通生態,用全鏈條守護詮釋著“從田間到舌尖”的民生溫度。
從一個產業到“興一座城”的相互成就
首衡模式的革命性,更體現在其與城市發展的同頻共振上。河北高碑店和湖北孝感,這兩座城市因首衡項目的落地,見證了“以產興城”的生動實踐。
“檔口租金降了,員工工資成本低了,連最頭疼的孩子上學問題,首衡都幫忙解決了!”首衡水果商戶小寶哥,掰著手指細數著來到首衡的變化。
像小寶哥這樣的頭部商戶,算好了成本賬,更看準了市場的長遠賬。2019年入駐至今,他的經營版圖悄然裂變,從最初1億年營收、17人團隊、3個東南亞單品的小檔口,擴張成年銷十五六億、160人團隊、經營五六十個品類的行業標桿。
這種轉變并非孤例。2015年至今,首衡高碑店市場已經入駐15000多家商戶,他們有人抱著嘗試的心態,有人則帶著全部家當孤注一擲。無論初心如何,首衡都沒有讓大家失望,“聚首衡,贏未來”不是口號,而是每天開門就能觸摸到的好生意。
首衡巨大的市場吸引力,帶動了數萬商戶及相關從業人員從全國各地遷入,不僅為城市注入了旺盛的活力,更推動了消費需求的升級。餐飲、住宿、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隨之繁榮,城市商業氛圍日益濃厚。
田宗華的“田園蔬菜配送”就是首衡底商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2015年市場開業即入駐的“元老”,他親歷了市場與底商的共生共榮。“當初在C區我就入駐了四個檔口,如今五間門臉自成體系,集零售、倉儲、配送于一體。”田宗華坦言,日均數萬元的流水背后,是依托首衡這個大舞臺帶來的機遇。
首衡底商(央廣網發 首衡集團供圖)
舞臺越大,空間才越大。市場成熟催生了更專業的分工和更大的業務可能。“現在南街、北街全活了,做餐飲的、開賓館的,都圍著市場轉。”田宗華說。全品類采購商圈帶來的效率優勢,這正是首衡生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在孝感首衡城,每當夜幕降臨,各大區域沿街門面便支起了各色風味的夜市攤點,匯聚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南昌拌粉、河南燴面、新疆手抓飯、南京湯包……與餐飲業一起發展的還有住宿,有的老百姓把房子簡單改造后進行出租,給自己增添了一份收入。
首衡就像一個強大的“磁極”,吸引著資本、技術、信息等高端要素向城市匯集,倒逼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最終,實現的是城市能級的重塑。
湖北孝感首衡城(央廣網發 首衡集團供圖)
高碑店從一個京南小城,一躍成為輻射京津冀、連接南北的“大廚房”和國家級商貿重鎮;孝感則憑借首衡華中國際食品產業新城,強化了其在華中地區的交通物流樞紐地位,城市戰略價值凸顯。
“展望‘十五五’,首衡集團也將積極轉型升級,追趕世界一流水平。”魏樹儉表示,未來,首衡集團將持續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搶抓“區域協同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鄉村振興戰略”三大戰略機遇,全力打造萬億級現代食品商貿物流產業集群。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