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洗、切片、烘干、打包……在白沙青松鄉南藥分揀中心,工人們正對剛采摘來的各類菌菇進行生態加工,現場忙得熱火朝天——這是白沙黎族自治縣林下經濟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白沙是全國第二大民營橡膠種植縣,擁有超過100萬畝橡膠林業資源,近年來,白沙利用橡膠林下空間實現“一地生多金”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悄然興起又蓬勃發展,向綠圖強的步子越邁越穩健且寬闊。
林下生金——從“一棵樹”到“金鑰匙”
在白沙,橡膠樹一度是群眾的“搖錢樹”。但膠價頻頻遭遇“嚴冬”,而“如何破局?”成了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出路”。面對困境,白沙堅守生態底線,踐行“兩山”理念,探索綠色轉型,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協調、相統一中,走出了一條“林下+”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白沙積極推動政企合作模式,引進白沙立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在橡膠林下試種食藥用菌。海南省生態搬遷“第一村”——牙叉鎮新高峰村作為“試驗田”,按照“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率先建設70畝菌菜輪作種植基地。
短短幾年間,“第一個吃螃蟹”的新高峰村“橡膠+”林下經濟快速成熟,村集體經濟收入成功突破百萬元,其中,林下菌菇產業占比達到七成。同時,20名村民直接實現“家門口”就業,每年有3000人次在此靈活務工,村民人均年收入從幾千元躍增至2.75萬元。“試驗田”取得“開門紅”后,集體、企業、村民多方共贏的林下經濟“魔力”很快形成“產業磁場”,其“產業版圖”也在不斷擴大。
很快,土地共用、生產互管、效益共贏的林下經濟模式在青松鄉全面推行,實現從“一棵樹”到“金鑰匙”的美麗蝶變。青松鄉全鄉6個行政村全部“接力”林下菌菇產業,種植規模達到1.1萬畝,5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入列“百萬村”,1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達到50萬元。不但實現村集體收入“破天荒”,還有土地租金、務工收入、產業分紅“三筆錢”進入農民口袋,提供約150個固定崗位、年均7萬人次靈活務工,僅年務工收入一項就有900多萬元。
從單一割膠到復合種植,多元的產值倍增讓橡膠林綠意盎然……如今,白沙“橡膠+菌菇”“橡膠+益智”“橡膠+粽葉”“橡膠+草豆蔻”等林下經濟超18萬畝,膠園從割膠年畝產收益1200元轉變為實現“橡膠+”林下經濟年畝產綜合效益達2萬元以上,躋身“萬畝億元”產業規模。
鏈動發展——從“單業態”到“全鏈條”
如何依托一產、連接二產、融合三產?白沙林下經濟的產業鏈不斷延伸,縣域富民產業壯大發展。在白沙珍稀菇培育基地,這是由種苗培養、菌菇倉儲兩個功能板塊組成的一條現代化“種苗加工鏈”,科學適配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采用“菇房”環境智能化調控系統標準化培苗育種,可實現年產1000萬棒菌菇。這里產出的菌棒,不僅滿足當地的種植基地需求,還成為省內外林下經濟的“種質超市”。值得一提的是,生態菌包廢料還田后,相當于給每畝橡膠林施2.5噸優質有機肥,實現生態循環。
林下經濟的崛起,得益于“育種培苗——復合種植——生態加工——市場交易”全產業鏈閉環的精心構建。年處理能力達3000噸的初加工廠,產出的虎乳靈芝、虎奶菇等產品銷往省內外,并開拓了東南亞、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市場,以生態加工為抓手,生態化與產業生態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步入正軌。
不止于此,林下康養的林下經濟文旅業態也在白沙悄悄“綻放”。在南開鄉牙佬部落露營基地,每年都會吸引無數游人住南渡江畔、棲身雨林,擁抱綠水青山。今年9月,一批游客嘉賓來到這里,共赴“指尖非遺 匠心南開”之約;國慶、中秋“雙節”假期,許多“跟著賽事游白沙”的游客走進這里,領略黎鄉魅力……林下經濟與研學、康養等業態深度相融,“生出”了許多文旅新消費、新場景。
林下經濟的產業鏈還在不斷延伸,探索著新的可能。在白沙,人們巧妙利用林下、林中、林上多種空間:林下,種養菌菇、南藥等;林中,栽植蘭花、養育蜂蜜等;林上,仿若空中“綠色畫廊”,可供低空觀賞……“林下經濟+”的立體畫卷“鏈”動鄉村振興,正將這片綠水青山繪成更多金山銀山。(來源:白沙融媒體中心)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