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以下簡稱“海南醫院”)核醫學科與心血管內科緊密合作、協同發力,首次成功自主合成核素標記藥物13N—氨水,并順利將其應用于臨床,完成13N—氨水心肌灌注顯像技術落地,實現心肌核素顯像“多模態”技術在海南應用,為軍地心血管疾病患者送上“家門口”的精準診療服務。
心血管內科陶博副主任醫師擔當首位志愿者接受檢查
氨水心肌灌注顯像技術在冠心病診治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其核心在于高純度放射性藥物的穩定供應。但13N—氨水半衰期短,僅10分鐘左右,無法外部供應,極大限制了這項技術的開展。為此,海南醫院核醫學科團隊迎難而上,通過反復實驗優化制備流程、嚴控質量標準,依托醫院回旋加速器平臺成功實現13N—氨水的自主試制,徹底突破放藥半衰期短、外部供應困難的技術壁壘,大幅度縮短檢查時間,提供更高的圖像分辨率,奠定了“多模態”顯像技術落地的主要基礎,成為目前冠心病診斷、療效評價以及預后判斷的重要影像學方法。
技術準備就緒后,海南醫院心血管內科陶博副主任醫師主動擔當首位志愿者接受檢查,以專家視角全程驗證技術安全性與數據可靠性,“從注射藥物到完成掃描,整個過程無特殊不適,圖像質量清晰反映了心肌血流灌注特征”,陶博結合自身感受提出多項優化意見,為技術臨床轉化掃清關鍵障礙。至此,海南醫院正式實現心肌核素顯像的“多模態”技術應用。
技術落地后,海南醫院核醫學科團隊迅速將其應用于患者診療。對每例患者檢查完成后,海南醫院核醫學科王卉主任與心血管內科陶博副主任醫師隨即聯合會診,第一時間對患者做出診療方案。截至目前,已成功為5名心肌梗死治療后患者完成13N-氨水心肌灌注顯像診療,充分驗證了這項技術在心肌缺血評估中的獨特優勢,為心血管內科醫生評估治療效果、制定個體化康復方案提供了精準依據。
海南醫院深化多學科協作,全面開展心肌核素顯像“多模態”技術,涵蓋了SPETC/CT心肌灌注顯像、PET/CT氨水心肌灌注顯像、藥物及運動負荷心肌灌注顯像、心肌糖代謝顯像等四項核心技術,成為海南唯一全覆蓋該領域的醫療機構。此舉是醫院高質量發展學科建設的生動實踐之一,既提升區域心肌核素顯像技術力量,也讓本地患者“家門口”享受全方位高精度心血管影像評估,減少就醫成本時間,為自貿港軍民心血管健康提供了堅實保障。(來源: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 王卉 汪承豐)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