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三亞10月18日消息(記者 索迪)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浩瀚的海洋孕育著無限的寶藏,大量的魚蝦等水產生物資源也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海南,具有發展水產南繁種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我國水產苗種重要的育種生產基地。
2019年11月9日,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啟用,2022年成立海南省熱帶水產種質重點實驗室。依據海南省水產南繁發展重點,結合團隊科研方向與優勢,實驗室圍繞熱帶種質資源研究與保護、熱帶水產種質創制和良種培育、熱帶名貴水產生物繁育等研究方向開展科研攻關,確立了“兩魚一蝦”為攻關對象,重點解決金鯧魚新品種培育、東星斑養殖品質不穩定和南美白對蝦種源“卡脖子”問題。
金鯧魚,作為我國主要海水養殖的品種之一,具備深遠海高密度網箱養殖的特征,是深藍漁業理想的養殖對象。然而,由于養殖群體間存在個體差異和品質參差不齊等挑戰,養殖業對良種需求與日俱增。為此,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教師張全啟和團隊開展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改良工作,并成功研制了低密度液相育種“芯片”。
張全啟和團隊在金鯧魚養殖場做實驗(央廣網發 中國海洋大學新聞中心供圖)
“做遺傳育種,首先要瞄準大宗水產品,實現規模化推廣,這也是端牢中國人‘藍色飯碗’的根基。”張全啟告訴記者。
此外,科研團隊相繼在東星斑、南美白對蝦等重要水產養殖品種的育種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由“水產南繁”賽道上的“后來者”,快速發展為一支“主力軍”。
科研團隊培育的東星斑(央廣網發 中國海洋大學新聞中心供圖)
種為農之本,農以種為先。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的水產育種人以“強海興海、強農興農”為己任,不斷推進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為我國水產種業振興書寫出新的篇章。
視頻鳴謝:中國海洋大學新聞中心 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