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屯昌12月6日消息(記者 鐘寧)12月6日,10余家中央媒體與海南省內主流媒體記者及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組成采風團赴屯昌縣采風創作,全方位展示和宣傳屯昌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領域的喜人成績,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助力屯昌高質量發展。

尚武崇德好鄉風

12月6日一早,一走近屯昌縣新興鎮坡陳村武館小廣場,一陣陣孔武有力的揮拳踢腿聲響由遠及近,年近六旬的五形樁拳法第六代傳人許宇煥正帶著一幫“后生哥”穩扎馬步,輪換打出一記記形似龍、虎、猴、龜、鶴之勢的拳法,令人精氣神為之一振,讓原本古樸靜謐的村莊頓顯活力。

村民正練習五形樁拳法(央廣網記者 鐘寧 攝)

放眼四周,一尊尊習武雕像及刻有“尚武崇德”石碑等武術元素隨處可見。屯昌被譽為“全國武術之鄉”可謂實至名歸——自清朝咸豐年間至今,歷經180余年傳承,五形樁拳法在坡陳村已傳至第七代,如今村莊400多人,無論老少都能比劃上好幾個招式,武學之風十分濃郁。今年10月,海南省旅文廳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坡陳五形樁上榜。

“自古尚武崇德,習武不是爭強好斗,而是為了強身健體,還有利于營造文明鄉風。”許宇煥介紹,屯昌縣武術文化悠久,傳有“五形樁拳”“四門歸中”“五門歸中”等特色武術,而坡陳村武術宗師以華佗的五禽戲、五行落地梅花樁、武當五行重手功、南少林樁功及明清駐軍的擒拿格斗術為基礎,博采眾長形成的五形樁拳法曾在國內多項武術比賽中斬獲佳績。

武術表演(央廣網記者 鐘寧 攝)

近年來,屯昌縣有關部門在坡陳村興建武館,擴建上千平方米武術廣場等,不斷完善文旅體驗配套,既讓坡陳村習武之風世代相傳,又營造了尚德、孝親、睦鄰等文明鄉風。

農旅融合“虎”生威

如果說坡陳村特色當屬“拳拳生風”,那么,位于屯昌縣新興鎮下屯村的海南旋風虎軍事主題園堪稱“虎虎生威”。

在成片蔥郁的橡膠林下,停放著一座座按原大小仿真制作的裝甲車、坦克、高射炮、榴彈炮、突擊車等軍事武器裝備,“軍事營房”“崗哨”“食堂”等配套一應俱全,好比影視劇里的野外作戰區,讓當天前來這里參加研學活動的學生們開了眼界。

“我們可以提供青少年研學、國防教育、紅色文化影視拍攝,以及企業及社會組織拓展培訓等服務。”海南旋風虎軍事主題園運營方負責人鄭南臣介紹,自2021年底第一期項目建成開園迎客以來,已開設模擬高射炮體驗區、手榴彈投擲區、CS射擊場等項目,還計劃引進坦克“碰碰車”、駕控低空飛機等體驗項目,并拓展鄉村騎行等線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過程中,海南旋風虎軍事主題園因地制宜,妥善保留農戶原先栽種的橡膠、檳榔等農作物,村民可正常管護獲得收成。

“在這干工,每月有工資,每年還能領土地租金和產業分紅。”為游客提供服務的村民張世高興地說。據了解,每逢假期及活動節慶期間,海南旋風虎軍事主題園還積極組織消費助農活動,助銷當地土特產以及農家小吃等。

非遺文化潤鄉村

細雨紛飛中,漫步在南坤鎮美鶴園村,這是一個“戶戶居有竹”的古樸村落,滿眼青翠竹影婆娑,宛如置身于百畝竹海聽濤,別有一番愜意。

近年來,美鶴園村依托獨有的竹林風貌,“以竹立意,以竹立情、以竹立景、以竹立業”,在打造以獨具竹韻風格村居環境的同時,創辦“竹林倩影”攝影基地,將文藝愛好者邀請進村創作,讓這里知“竹”常樂名聲起。

竹編手藝人展示非遺竹編技藝(央廣網記者 鐘寧 攝)

南坤鎮充分發揮張太湘等本地竹編手藝人資源優勢,常態化開設非遺竹編技能培訓,動員村里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學得一技之長。此外,該鎮還聘請苗繡非遺技藝講師化身“小屯妹大昌叔”志愿者,深入美鶴園等村居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少村民學會了將竹篾編串成樣式精美又實用的竹籃、竹箕、竹簍等竹制品,實現增收,為游客提供“竹”文旅新體驗。

苗繡非遺技藝展示(央廣網記者 鐘寧 攝)

編輯:索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