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10月18日消息(記者左洋)隨著秋季來臨,氣溫逐漸下降,帶狀皰疹進入發病高峰期。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皮膚科主任陳宏翔提醒,免疫力下降是主要誘因,公眾需提高警惕,做到早識別、早治療,以降低后遺神經痛風險。
為何秋冬季易高發?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該病毒在人體內潛伏多年后,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被激活。陳宏翔指出,秋冬季氣溫波動大,若人們因疲勞、熬夜、受寒等因素導致免疫力降低,病毒易突破免疫防線,引發疾病。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帶狀皰疹病例達1500萬例,50歲以上人群是高發群體。
癥狀典型:皮疹+神經痛
帶狀皰疹最顯著的特征是“單側發生,沿神經節段分布,多發紅斑、簇集性水皰,并伴有明顯神經痛。”陳宏翔強調,部分患者初期僅表現為局部疼痛或灼熱感,隨后出現皮疹,而老年人疼痛感尤為明顯。若治療不及時,約30%的患者會發展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疼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如何預防?疫苗是關鍵
陳宏翔建議,預防需從兩方面入手。
一、提升免疫力: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如每周3-5次有氧運動),避免熬夜、酗酒等傷身行為。
二、接種疫苗:兒童期未患水痘者可接種水痘疫苗;50歲以上人群建議接種重組帶狀皰疹疫苗(保護率約90%);40歲以上人群可選擇國產減毒活疫苗。
“即使已感染過病毒,接種疫苗仍能降低發病風險或減輕病情。”陳宏翔補充道。
誤區提醒:警惕民間偏方
陳宏翔特別指出,民間流傳的“墨水畫圈”“土法治療”缺乏科學依據,可能延誤病情。他呼吁:“若發現身體單側出現紅斑、水皰伴疼痛,應立即就醫,切勿自行處理。早診斷、規范治療是控制疾病的關鍵,尤其對中老年人而言,預防后遺神經痛的意義遠大于治療。”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