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鄉村振興,見證美麗蝶變;聚焦湖北,讀懂共同富裕。為立體展現湖北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生動實踐。央廣網湖北頻道特別策劃推出《和美鄉村新畫卷(第三季)》“田園新曲”主題調研報道,用腳步丈量“大國糧倉”的底氣,用鏡頭捕捉“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躍動,用話筒傳遞“共繡和美鄉村”的歡歌。

央廣網十堰10月14日消息 青山疊翠,溪水潺潺。深秋時節,記者駕車行駛在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大坪村新修的柏油路上,一幅五彩斑斕的鄉村畫卷在眼前鋪展。道路兩旁,連片的葡萄園果香四溢;生態園中,親子家庭體驗著農事之樂;直播間里,村民正對著手機熱情推介農產品……這個昔日的普通小山村,依托“農文旅教”深度融合,充分挖掘鄉村多元功能價值,不斷激活著“共富鏈”。

航拍大坪村一隅(央廣網發 茅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農特產品”驅動“強村富民”

“快來嘗嘗我們種的陽光玫瑰!”大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先玉熱情地招呼著,手中的剪刀利落地剪下一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在大棚里,葡萄都套著特制的紙袋。“這是物理防蟲法,我們全程不打農藥。”

王先玉介紹村里種植的葡萄(央廣網記者鄧子依 攝)

王先玉算了一筆賬,采用滴灌技術和密植方法,每畝葡萄產量可達3000斤以上,按采摘價10元一斤計算,畝產值超過3萬元。僅葡萄園一項,每年就能為村里帶來150多萬元的毛收入。

大坪村的葡萄采摘園內碩果累累(央廣網記者鄧子依 攝)

這里不僅有10余種精心培育的葡萄品種,還發揮山區生態優勢,依托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培育出獼猴桃果干、有機茶葉、高山蜂蜜、艾草制品等10余種高附加值農產品,其中“武當蜜語”蜂蜜品牌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成長課堂”搬進田間地頭

“我知道花生是長在土里的,但親手拔出來還是第一次!”在憶鄉坪農文旅產業園的勞動實踐田里,七年級學生王子軒舉著一株剛拔出的花生,臉上寫滿興奮。在他身旁,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拔秧,有的抖土,忙得不亦樂乎。

學生們在田野里進行農事體驗(央廣網發 茅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作為十堰市首家省級中小學生勞動綜合實踐教育基地,我們采取‘研學實踐+農事體驗+旅游經濟+紅色文化’的發展模式,自營業以來,每周都會迎來一批批參加研學實踐的學生,年接待學生群體和市民群體達17萬人次,已成為茅箭區最受歡迎的戶外課堂。”該產業園負責人高娜對記者說道。

研學的學生們親手制作農家菜(央廣網發 茅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們不只是讓學生來干農活。”高娜指著遠處的實踐工坊介紹,“從認識作物生長到學習傳統農具使用,再到親手制作農家飯,我們設計了一整套沉浸式課程。另外,還開發出非遺傳承、生態科普等8大主題研學課程,更好滿足青少年多樣化的成長需求。”

抱團發展串起“共富鏈條”

產業園的火爆,活化了周邊分散的農業、教育、文化等資源,通過“以點帶面,串珠成鏈”的規劃,一條融合“農業種植-文化體驗-生態觀光-實踐教育”的特色產業鏈被成功激活,將田園風光與深度體驗交織成網,精準對接了消費者對多元化、個性化旅游的新需求、新期待,帶動相關產業年均增收約80萬元。

大坪村的研學基地(央廣網記者鄧子依 攝)

由此形成的“發展共同體”,其帶動效應持續顯現,輻射十堰城區,聯動周邊茅塔鄉、大川鎮、賽武當自然保護區等3個鄉鎮抱團發展,立足資源稟賦,按照“一鄉一品、一鎮一特”,差異化發展林下中藥材培育、傳統手工藝制作、鄉村民宿運營等優勢產業,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行走在茅箭的鄉間,耳畔是溪流與歡歌的交響,眼前是青山與產業的交響。這片希望的田野,正以“農文旅教”融合為筆,在新時代的畫卷上,奮力繪就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美鄉村新篇章。

監制:李歡

統籌:張卓

記者:趙玲 鄧子依

視頻:鄧子依

特別鳴謝:茅箭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