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水生態產品搖身一變成為了可量化、可交易的“真金白銀”。今年6月,湖北首單水生態產品交易落地。位于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月山村,村集體將核算價值120萬元的水生態旅游康養資源,以十年期協議出讓給五峰石板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企業每年支付52萬元基礎費用(含生態維護費),并按凈利潤的1%分紅。月山村片區的水生態產品,不再是抽象的自然美景,而是實實在在轉化成了推動地方發展的資本。

月山村水資源資產化盤活是一個縮影。眼下,國有“三資”管理改革正在荊楚大地加快推進。

舊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必須讓“老本”活過來

湖北為何要推進國有“三資”改革?

國有“三資”,是指國有資源、國有資產、國有資金。資產,主要指實物、股權、債權、特許經營權、未來收益權等5類資產。

資源,主要指國有礦產、林業、水利、能源、土地、數據等6類資源,具有運營屬性,是政府與市場有效銜接的關鍵。資金,主要指趴在賬上的“閑置和低效”兩類國有資金。

深化國有“三資”管理改革、加快建設大財政體系,是提高國有經濟運行效率的內在要求,也是應對當前穩增長、防風險、保民生的關鍵支撐。

深挖六類資源

讓沉睡的資源醒過來

按照“一切國有資源盡可能實現資產化、一切國有資產盡可能推進證券化、一切國有資金盡可能運用杠桿化”原則,湖北著力深化國有“三資”管理改革。十二屆省委深改委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全省《深化國有“三資”管理改革總體工作方案》,“1+8”方案體系構建成型,改革目標明確,推進工作有條不紊。

先盤點。礦產(金)、林業(木)、水利(水)、能源(火)、土地(土)、數據(數)……凡屬國有的,全部“上戶口”,確認、確權、確值。

再分類。能用則用、不用則售、不售則租、能融則融,力求最大化地發揮國有資產的價值與效益。

推動創新。探索更多國有資源資產化、國有資產證券化、國有資金杠桿化的實現路徑,努力提高“高效利用和科學處置”綜合效能。

國有“三資”改革,如同給沉睡資源施行“煉金術”,不少地方取得了初步成效。

礦產資源“流轉生金”。湖北聯投集團盤活存量礦業權86宗;黃石三鑫公司整合礦權后,新增金銅礦儲量近千萬噸;武漢江夏區、宜都市利用廢棄礦坑改造文旅綜合體,讓廢礦再煥新生。

林業資源“點綠成金”。崇陽縣桂花林管局首創“五權”打包出讓,單宗交易金額達2.5億元;黃梅縣五祖寺林場托管7萬畝集體林打造“旅游+康養+研學”產業集群。

水資源“水里淘金”。隨州市、麻城市、宣恩縣等依水而興,打造文旅發展新生態;嘉魚縣開發原水貸和取水貸產品,用活水資源經營權;創新打造水利工程投建運管新模式,將鄂北一期工程注入湖北水發集團,將“引清入宜”工程注入宜昌水務公司,“活水清流”成為“現金增流”。

風光資源“山野遍金”。當陽市盤活429處公共機構及企業閑置屋頂資源,謀劃分布式光伏6萬千瓦;大悟縣利用閑置礦山、礦坑10處,布局光伏1萬千瓦,將“生態傷疤”變成“陽光銀行”。

土地資源“厘土為金”。武漢市引入潮流IP與創新運營,成功將巴公房子、咸安坊等危舊老建筑打造成為旅游新地標,片區年營收由2億元提高到10億元以上;咸寧溫泉谷、十堰東風44廠區、黃石華新1907文化公園遺產、青山楠姆工業區等讓低效用地變成“黃金寶地”。

數據資源“賦智添金”。湖北港口集團開發多式聯運運費貸數據產品,與20家金融機構建立合作;襄陽樊城區開發教育類公共數據產品,潛江建設小龍蝦產業高質量數據集,恩施“AI游利川”服務商戶訂單量增長40%,以“聚通用管”挖掘“數字金礦”。

多部門協同發力

匯聚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財政、國資、金融等部門緊密聯動、協同發力,國有“三資”管理改革持續深入推進。

截至9月底,武漢市國有“三資”總量突破6萬億元,累計盤活資產2061.52億元,實現盤活收入1110.47億元。其中,武漢市政府運用REITs推進產業園證券化,東湖高新區在成功發行光谷軟件園、“互聯網+”項目產業園區REITs、融資15.75億元基礎上,積極推進超10億元其他產業園區進入發審流程,推動投資成本有效回收。

今年1至9月,宜昌市共盤活利用國有“三資”231.5億元,實現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40.3億元、增長30%,6個案例入選全省典型案例。

讓沉睡資源變活資本,湖北深入推進國有“三資”改革,不斷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