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北探索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新通道 生態產品交易像網上購物一樣方便
你知道嗎?大山里的清新好空氣也能“打包賣”。
英山縣地處大別山南麓,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5.35%。
今年8月,該縣第一期林業碳票面世。該碳匯項目計入期年限20年,第一期核算碳匯量9.9萬噸,可供零碳會議、零碳旅游、個人認購等多種綠碳消納場景。
今后在湖北,像這樣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故事將越來越多。
10月18日,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平臺在武漢正式上線,標志著湖北省在要素交易平臺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也為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提供了重要的綠色基礎設施。
用市場的手
把生態環境價值挖出來
什么是環境權益交易,就是把環境容量、自然資源這些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很重要的“東西”變成可以買賣的商品。
比如,大氣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就像一個大凈化器,能容納一定量的污染物排放。如果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排放污染物,以前可能是政府直接規定排放多少,現在,就可以通過環境權益交易市場來獲取排放指標。
我國十分重視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強調要探索政府、企業、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實現路徑。
建設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平臺,湖北優勢在哪里?
湖北的實踐經驗很多。武漢是全國碳市場注冊登記結算系統(中碳登)的所在地;湖北區域碳市場累計交易量和交易額位居全國第一;湖北排污權交易試點走在全國前列。
湖北的生態底本很厚。奔涌的長江,橫貫湖北1061公里。全省森林覆蓋率達42.45%,累計創建9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3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保持全國第一方陣。
湖北宏泰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世敏介紹,建設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平臺,就是通過搭建舞臺,推動生態環境交易體制機制建設,用市場的辦法,把生態產品的價值找出來,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貼上價格標簽
生態產品可在線上交易
大巖洞礦泉水水源地,藏在建始縣長梁鎮的太平峰。權威檢測發現,這里的泉水富含天然硒、鍶等多種有益礦物質,水質很獨特。
湖北騰勝飲料有限公司通過競標,拿到了太平峰水源30年的采礦權,他們建設了3條全自動生產線,生產的瓶裝水、大桶水等成了區域市場的搶手貨。
有了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平臺,像這樣好山好水變為“活錢”的案例將不斷涌現。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嚴天文介紹,該平臺通過科學的價值核算體系為生態產品貼上價格標簽,解決了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痛點,為全國范圍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市場化樣板。
未來,哪些生態產品可以進行交易?
目前,主要包括物質供給類(林、水、農、草產品等)、調節服務類(水質凈化、固碳釋氧、土壤保持、氣候調節等)、文化服務類(旅游康養、休閑游憩、景觀增值等)以及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及生態修復等產品。
發布會當天,十堰市的優質水資源、荊州市的洪湖流域碳匯等項目作為首批生態產品亮相。
更為便捷的是,該平臺采用“淘寶+廣交會”模式,打造要素交易新體驗。
線上,賣方可以“上架”自己的生態產品,像“淘寶”一樣參與線上交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目前在綠色交易板塊,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老母荒茶場、英山縣石斛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等已經上架。
線下,平臺主打“廣交會式”深度撮合,定期舉辦供需洽談會,實現買賣雙方的精準匹配與深度對接,有效解決傳統采購商盲目尋找和供應商被動等待的難題。
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態系統,打造“多方參與、多邊撮合、實時成交”的開放式要素交易市場,降低交易成本,激發市場活力。
首創多功能整合
破解要素配置碎片化
以往,經營主體參與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不同環境權益交易,需輾轉于不同平臺。
現在只需一個賬號,即可通過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平臺“一站式”完成碳排放權、排污權、生態產品、固廢資源等生態環境要素交易,不再需要交易一個品種就換一個平臺,極大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
該平臺還搭建了管理、交易、融資、交互四大核心系統:管理系統實現全流程電子化監管與“一企一人一檔”,確保交易全程可追溯;交易系統搭載多模式交易引擎,支持用戶全流程自助操作;融資系統無縫對接綠色金融服務;交互系統則保障了信息的暢通與業務的協同。
嚴天文表示,下一步將充分發揮平臺的先發優勢,著力提升省內資源配置效率,積極探索跨區域交易機制,促進各類生態環境權益的價值發現與高效實現,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不斷激發交易市場活力,努力打造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湖北樣板”。(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鄲 左晨 通訊員 李斌 李青)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