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籃球,擲向何方?

那是一顆籃球,在南方潮濕悶熱的午后劃出弧線,撞擊在簡陋的籃球板上,發出沉悶而有力的回響。球場上的少年,汗水與倔強交織在眉眼之間,每一次奔跑和跳躍,都是對世界沉默的叩問。場邊,一位年輕的老師靜靜佇立,他的目光沒有停留在進球的瞬間,而是穿透了那副故作堅強的軀殼,觸碰到了一個被困在孤獨與憤怒中的靈魂。

許多年后,在湖南省武岡市極墨心理成長中心柔和的燈光下,劉琳或許還會想起那個球場,想起那個名叫小樹的少年。那顆籃球,仿佛是一個隱喻,投擲出去,不是為了得分,而是為了搭建一座橋,一座通往孩子內心隱秘世界的橋。橋的這頭,是教育者永不放棄的守望;橋的那頭,是一個孩子等待被看見、被理解、被點燃的人生。從湘西南普通鄉鎮的講臺,到深圳東莞的前沿校舍,再回歸故土,劉琳用二十八年的時光,執拗地扮演著“心靈擺渡人”的角色。他以心為舟,以愛為槳,將一個個被困在成長迷途中的孩子,溫柔而堅定地,渡往屬于自己的光明彼岸。

緣起:看見“冰山”之下 那些無聲的呼救

故事的最初,并非宏大的藍圖,而是始于最樸素的看見。

1977年出生于武岡市雙牌鎮的劉琳,大學修讀漢語言文學,人生軌跡似乎早已注定與筆墨和教育為伴。19歲,他站上家鄉鄉村小學的講臺,成為一群留守兒童的老師。三年時光,粉筆灰染白過他的指尖,但更深烙印在他心里的,是孩子們眼底那片與年齡不符的沉寂與荒蕪。“那時就發現,一些孩子由于缺少關愛,心理開始出現問題。”物質的匱乏尚可彌補,但情感的龜裂與精神的孤寂,卻像悄無聲息的暗流,侵蝕著稚嫩的心靈。

劉琳與學生互動(武岡市委宣傳部 供圖)

這份朦朧的感知,在1998年他南下深圳,擔任一所民辦學校德育領導后,變得無比具體和尖銳。那所學校,“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長期親子分離的痛楚,在這些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演化成各種觸目驚心的形態:怪癖、厭學、早戀、自殘……他們用最極端的方式,向世界發出無聲卻震耳欲聾的呼救。

傳統的說教在此刻蒼白無力,甚至適得其反。劉琳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深藏在水平面之下,那是巨大的、不為人知的心理冰山。“教師與學生對話,要采取主動降維的方式,才能被共情、被接納,才能減少沖突。”他摒棄了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態,選擇俯下身,走進他們的世界。他開始“琢磨”他們,不是琢磨如何管教,而是琢磨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好與恐懼以及行為背后的成因。

于是,便有了開篇那個籃球場的故事。面對叛逆卻極具威望的少年小樹,劉琳看到了他對抗世界背后的脆弱紐帶——籃球。他自掏腰包1200元——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為16個孩子購置籃球服和球鞋。這并非一次簡單的物質饋贈,而是一份無比珍貴的“看見”與“認同”。這份尊重,叩開了小樹緊閉的心門。無話不談的交流中,真相浮出水面:單親家庭、社會習氣嚴重的父親、扭曲的成長環境……劉琳沒有批判,只有傾聽和引導。一年多的循循善誘,如春雨潤物,小樹內心的堅冰漸漸消融,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取高中。父親登門道謝的那一刻,印證了劉琳教育理念的初步勝利:“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 他點燃的,是小樹內心那盞幾乎熄滅的、對善與美好的相信之光。

深耕:護道者之責 于至暗時刻點亮微光

從深圳到東莞,十年光陰,劉琳“點燃”了一批又一批如小樹般迷途的“候鳥”。2010年,他帶著豐富的經驗和深沉的使命感,回到武岡老家,在鄧家鋪鎮創辦了一所托管機構,學生主體,依然是留守兒童。

在這里,他對兒童心理問題的復雜性與隱蔽性有了更深刻地認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遠比想象中更為脆弱和曲折。學生張權(化名)的故事,至今讓他唏噓不已。這個五年級的男孩,將垃圾倒進同學課桌,面對詢問,固執地認為全世界都在針對他。

劉琳再次運用了他的“降維溝通”藝術,將話題從錯誤本身巧妙地引向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在共情放松的氛圍中,孩子心底最恐怖的傷疤被揭開:父母離異,長期與外公生活。而外公曾因故將他關在二樓,一整天不給飯吃。這件往事,成了吞噬他心靈的巨大陰影,滋生出“殺了外公,然后自己跳樓”的極端念頭。他的生活細節無一不在吶喊:睡覺不脫衣、洗澡一小時、拒絕交流……這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用堅硬外殼自我保護的表現。

真相令人心碎。劉琳迅速行動,召集孩子父親、外公,進行了一場長達四小時的家庭會議。當蒼老的外公顫巍巍地向孫子道歉的那一刻,張權積壓多年的委屈與痛苦如山洪般爆發,號啕大哭。那哭聲,是創傷開始愈合的信號。此后,劉琳又細心地發現張權喜歡下棋,便常陪他對弈,組織比賽,滿足其被壓抑的思考與社交需求。慢慢地,堅冰融化,陽光照進,張權的行為和學業都有了顯著提升。

這些經歷讓劉琳篤信:“我們是孩子的護道者,我們是幫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幫問題解決孩子。” 每一個“問題”行為背后,都藏著一個亟待被解決的真正問題。教育者的職責,是穿越行為的迷霧,找到問題的根源,并用最大的耐心和智慧去修復它。他強調,“與其在孩子做錯事情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教育,不如在孩子做對事情對孩子進行肯定和優勢發揮引導,這樣孩子才會有快樂和獲得的體驗感。” 正向的激勵,遠比犯錯后的懲罰更能塑造一個健康的靈魂。而對于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他亦有獨到見解:“焦慮是成長進步的臺階,要接納正常的焦慮情緒。” 關鍵在于引導,而非消除。

遠航:極墨之心 守護一城花開

個人的力量終有邊界,但一份成熟有效的理念,理應被更廣泛地傳播和實踐。近三十年的一線經歷,讓劉琳看到了區域性、系統化心理支持服務的巨大缺口。

2022年8月18日,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投資300余萬元,帶領核心團隊,成立了武岡市極墨心理成長中心。名字“極墨”寓意深刻——“極致平衡,墨守善攻”。這恰是劉琳教育哲學的凝練:追求教育與心理的極致平衡之道,既要恪守育人初心與核心規律(墨守),又要主動出擊,用專業方法去應對和解決萬千變化的心理問題(善攻)。

中心以“助力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讓每個孩子都能綻放光芒”為使命。為此,劉琳身先士卒,帶領團隊遠赴北京、浙江、廣州、河南等地求學取經,他本人更是多次進入清華大學深造心理學,累計投入學習費用超百萬,展現出令人敬佩的篤行與執著。

兩年來,極墨心理的足跡遍及武岡乃至邵陽:87期線上線下家庭教育沙龍,為無數焦慮的家長支招,引領他們覺察問題,找到科學育兒方法,融化親子關系的堅冰。

20場深入校園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從武岡一中、二中等名校到新東中心小學等,將心理健康的種子播撒進數萬學子心田。

46期戶外拓展與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心理減壓、自我探索、團隊協作”等活動,讓孩子們在歡笑與協作中認識自我,釋放壓力。

3萬冊家長版和學生版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手冊,進駐各個社區定點宣傳以及發放宣傳手冊,大力宣傳科普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知識,助力全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1000余名學生心理健康調研,初步了解了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形成團體報告,為后續開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

覆蓋超過60000人次。數字背后,是六萬個可能被改變的關系、被撫慰的心靈、被點亮的未來。

這份卓越貢獻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共青團邵陽市委青年文明號”“武岡青年五四特別貢獻獎”“2023年度公益活動優秀愛心企業”等榮譽紛至沓來,極墨已成為當地青少年心理健康領域一面耀眼的旗幟。(來源:武岡市委宣傳部)

編輯:黃珂嵐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