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10月23日北京消息(記者 樊瑞)日前,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5上海蘇河灣大會在上海舉行。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中國目前正在進行大轉型,創新驅動的基礎框架已經形成,如果房地產能夠穩住,標志新一輪創新型驅動增長模式已經全面開啟。他指出,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關于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對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的轉型具有重要啟示。

中國處在創新轉型的關鍵時刻

劉元春回顧中國發展歷程指出,過去四十年里中國經濟增長可分為兩段。第一段是1978年到2008年,這30年是中國高速增長的奇跡。從2008年后,GDP平均增長速度放緩,進入超級結構轉換的過程。劉元春指出,在這個過程我們完成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也產生一個奇跡——中國產業體系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奇跡。但這個轉變沒有完全完成,正處在最關鍵的時刻。大量的數據顯示,中國創新性驅動在基礎研發、關鍵行業的戰略體系已經形成。

劉元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5上海蘇河灣大會上發言。(主辦方供圖,央廣網發)

當前,中國創新體系已經全面構建,中國的前沿科技也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此外,新三樣的突破表明中國在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上已經走出一條新路。

劉元春表示,中國掌握了穿越周期的三大法寶,即基礎研發、產業升級和科創金融。他提及中國模式里又分解成N種模式,包括今年熱議的杭州模式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對中國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十二條啟示

2025年10月13日,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莫基爾、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他們一是“發現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二是“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劉元春重點闡釋了這次諾獎對中國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啟示,共有十二條。

第一,必須將文化因素納入到中國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應構建全面超越“李約瑟之謎”的新創新理論體系。

第二,知識積累十分重要,但如何從經驗導向和實踐導向的指令性知識、操作性知識上升為命題性、科學性知識是關鍵。劉元春認為,因此過度商業化的知識積累也是難以為繼的,基礎研究更為重要,是持續創新驅動的核心。

第三,在創造有用知識進程中必須提防“蓋提爾悖論”(Gettier paradox),即得到辯護的真信念并非知識的充分條件。進行文字游戲組合一定不能產生真知識,社會要研究真正有用的知識和問題。

第四,中國成功實施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和產業快速高端化奇跡,但中國工業啟蒙,特別是創新啟蒙還沒有全面完成。一方面有用知識的傳播和交流是社會創新的關鍵;另一方面兩種知識的相互交流,學者與工匠、人文與科學的結合十分重要,新價值觀體系(如新發展理念)的入腦入心是我們成功的保證。

第五,知識分子的躺平、思想創新的停滯以及偽知識的泛濫是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最大敵人,思想市場的構建與全球思想競爭體系的構建十分關鍵。

第六,必須培育兩種企業家,進行兩種思想的創新。即大科學家和文化普及的“文化企業家”,價值觀塑造與新技術創新同樣重要。

第七,競爭與創新將演化出大量的超級企業,企業的大型化不是關鍵,關鍵在于不能在大型化中批量打造科層化的企業官僚,創新是各類企業家的靈魂。

第八,必須充分認識到繁榮必須以創新性破壞為基礎,不僅要打造有利于創新的競爭環境,同時還必須打造有利于失敗者出清的退出機制。劉元春指出,包容失敗與擁抱勝利同樣重要,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必須構建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制度體系和文化體系。

第九,中國快速迭代升級,決定了其創新性破壞的頻率與疊加效應更大,這需要我們在分享創新收益的同時,更大程度構建分攤創新成本的社會體系。

第十,倒U型的競爭與創新關系決定了我們必須平衡“阿羅效應”與“阿吉翁效應”。劉元春強調,適合中國創新驅動型增長模式的市場結構不是完全壟斷,也不是完全競爭,更不是內卷性的惡性競爭,平衡兩種效應的壟斷競爭模式具有適宜性。因此,目前通過反內卷打造適宜的市場結構和競爭模式十分重要。

第十一,基礎研發的提升不僅依靠新型舉國體系的戰略深化,更來源于對自由學術氛圍的營造和知識內驅模式的價值體系構造。

第十二,必須重視創新的各種直接成本和社會成本,避免簡單的技術樂觀主義,但同時必須防止技術焦慮癥,避免陷入各種“盧德主義”的困境。劉元春表示,擁抱未來、審慎應對各種問題是我們值得宣揚的文化。

編輯:朱麗霓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