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養老院里,00后的養老護理員帶著老人們一起聊天、游戲;社區里,老年人做手工、寫書法、當志愿者;舞臺上,老年人展示了唱歌、跳舞等新風采……一張張動人的笑臉、一幕幕溫馨的場景,是我省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生動寫照。
在沈陽市康養服務中心,82歲的老人劉潤田,經過老年人能力評估為重度失能,獲得了養老服務補貼800元。“原先每月4000元,有了補貼,只需自付3200元,給孩子減輕了經濟負擔。”老人表示,政策越來越貼心。
失能老人照護是養老的難點。今年7月,民政部、財政部組織實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作為全國七個試點地區之一,沈陽市首次將覆蓋范圍拓展至在沈居住的全體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群體,不分戶籍和經濟困難程度。
截至9月底,已有13551張電子消費券被領取,使用8187張,核銷金額462萬元。入住養老機構,“六助”服務,康復護理、日間托養等專業服務……補貼項目覆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全領域,老年人多元的需求都被納入補貼范圍,切實讓老年人得實惠。
中午時分,大連市金普新區金石灘街道金寧社區的社區食堂里,自助餐臺+小碗菜窗口,10余種熱菜在保溫燈下泛著光澤,多種主食列隊等候挑選,13元就能實現 “美食自由”的定價,讓日均300位老人在這里找到“舌尖歸屬感”。
同樣是金普新區,二十里堡街道富嶺村社區食堂里,村民們正圍著“1 元主食自助”臺挑選饅頭和粥品。這個村集體自營食堂由村兩委牽頭打造,推出“3 元一飯一菜”“小碗菜按需選購”等貼合農村消費水平的服務,成為周邊5個村屯老年人的“共享餐桌”。78歲的獨居老人趙奶奶說:“在這里吃飯不冷清,吃完飯還能和老姐妹嘮嘮嗑,比家里熱鬧多了。”
農村老人過日子節儉,太貴了舍不得吃。社區食堂通過村集體場地免租金、黨員志愿者義務幫廚、本地農戶直供蔬菜等方式,把單餐價格壓到老人能接受的范圍,同時通過承接周邊企業團餐、向村民開放農忙時節送餐到果園、大棚等市場化手段實現微利運營。
一日三餐,四季煙火。“十四五”期間,我省大力發展老年助餐機構。目前,老年助餐日均服務3.2萬人次,讓老年人家門口吃上熱乎合口、經濟實惠的飯菜,也實現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為更好滿足老年人需求,我省還將進一步推進拓展老年助餐服務網絡,科學布局老年助餐服務,培育優質品牌,加強服務監管,使每個助餐點位都能持續發揮社會效益。
一直以來,為臥床的母親洗澡,都是盤錦的張女士遇到的大難題。直到不久前,她了解到盤錦市民政局發布的《盤錦市居家養老服務推廣目錄》,并迅速從中找到了能夠提供專門上門助浴的服務機構。服務人員的專業、細心更令她欣喜。
針對居家養老這一主流養老模式,盤錦市創新推出了居家養老服務推廣目錄,以保障服務質量和服務對象權益。為方便查詢和了解服務機構相關服務詳情,盤錦市民政局通過公眾號設置了“居家養老”專欄,詳細地介紹了服務機構、服務區域、服務價格和服務內容。
一份目錄,讓張女士放下了心中重擔,為家庭解了憂,也有效搭建起了需求方與服務方的對接橋梁,實現了市民與企業的“雙贏”。
老年人認知障礙的病理是什么、異常行為咋應對、如何對老人進行感知覺訓練……這幾天,年輕的養老護理員王冠玉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照護知識。
這是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和省民政廳專門針對認知障礙老年人養老護理舉辦骨干人才培訓班。“授課老師水平高,有理論講解、案例復盤、模擬演練,專業知識都深深印在頭腦里了。培訓后還有模擬競賽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干好養老護理的信心和底氣更足了。”王冠玉告訴記者。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我省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通過出臺相關政策、開展養老骨干人才和家庭照護者培訓等,為養老服務提供人才支撐。
一項項有溫度、見實效的舉措,讓“養老”變“享老”,托起幸福“夕陽紅”。(遼寧日報記者 關艷玲)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