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梨園公園,暖陽融融灑落。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在權益保護、防范詐騙、家庭關系等領域面臨諸多難題,數字時代下的網絡安全風險更成為其困擾。為弘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傳統美德,切實增強老年人法律意識、依法維權能力及網絡風險防范能力,近日,城東區司法局依托10月全國“敬老月”這一有利時機,聚焦老年人金融風險規避、合法權益保障與網絡安全防護需求,向“銀發族”送上暖心普法關懷,穩穩撐起一把堅實的法律“保護傘”。

拆集資陷阱,護養老“錢袋子”。活動中,普法工作人員以“身邊案例”為切入點,用家常話拆解非法集資常見套路,從“養老理財高回報”“免費旅游”等虛假宣傳,到“熟人介紹拉投資”“免費講座藏陷阱”等誘導手段,逐一揭示法律風險。同時,重點講解《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非法集資的界定標準與法律責任,明確“承諾保本保息均不可信”“陌生投資需多核實”等核心要點。現場通過互動問答,幫助老年人辨別“正規金融產品”與“非法集資”的區別,引導他們牢記“不輕易相信高回報、不盲目參與陌生投資、不隨意泄露個人信息”的金融防騙“三不原則”,守護養老“錢袋子”。

普網絡安全,防數字“陷阱”。鑒于老年人是被網絡詐騙的高發群體,特別設立網絡安全法律咨詢平臺,由青海松海律師事務所律師提供“一對一”服務。結合實際案例,深入拆解虛假理財、冒充親友借錢等常見詐騙套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要求,明確強調“不轉賬、不泄密、不點不明鏈接”的關鍵要點;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相關規定,詳細講解手機權限設置、信息保護、識別釣魚網站等實用技巧,助力老年人填補網絡安全方面的認知盲區。律師們還耐心解答老年人提出的“陌生驗證碼處理”等問題,并為他們提供學習渠道。不少老年人表示,“現在使用手機更加安心了”,活動切實解決他們在數字時代的安全顧慮。

講權益法規,筑晚年“防線”。普法志愿者針對老年人關心的贍養、醫療、消費問題,系統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重點條款。在贍養責任上,明確子女應履行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義務,告知可通過社區調解、法律訴訟應對“子女不贍養”“贍養費糾紛”;在醫療權益方面,講解醫療機構應尊重老年人就醫選擇權、醫療費用透明化,幫助其避免“過度醫療”“虛假診療”陷阱;在消費者權益方面,結合“老年保健品虛假宣傳”,強調“七天無理由退貨”“消費者知情權”,指導侵權時留存證據,撥打12315、12348熱線求助。現場發放圖文結合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資料,讓法律“護身符”看得見、用得上。

此次活動通過互動交流,將各類法律知識送到老年人身邊,讓法治與安全意識融入其日常生活。這一舉措既傳播法律知識,又傳遞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懷尊重。下一步,城東區司法局將持續探索新穎多元的普法方式,使法治知識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為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筑牢法治根基的同時,切實增強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和安全感。(來源:城東區委宣傳部)

編輯:汪曉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