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南10月15日消息(記者唐磊)山東是教育大省,教育資源體量龐大。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全面推進,山東不斷探索教育數字化的“齊魯路徑”。

10月24日,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將在青島啟幕。本屆展示會以“人工智能引領教育裝備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將集中展現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深度應用。作為東道主城市,青島不僅是展示舞臺,更是山東省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驗場”與“樣板區”。

近年來,山東以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為牽引,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向縱深發展。

青島樣板:從“因材施教”到“教育全景智能化”

早在2019年,青島西海岸新區就啟動了“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應用項目,基于項目建設,西海岸新區構建起“五化”智慧教育體系,即教育環境智能化、資源優質化、治理精準化、素養高標化、教學創新化。智慧教育手段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教師備課便捷度,并以教育大數據賦能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目前,青島上百所學校內配備了智慧教育產品與解決方案,從智慧課堂、智慧黑板,再到智慧體育、五育評價、智慧心育等多維度場景,全面賦能基礎教育教學與治理,AI賦能之下,大規模因材施教正在成為現實。

第86屆教育裝備展期間,青島的教育數字化成果將以更立體的形象呈現于全國觀眾面前:這里不僅有“看得見的技術”,更有“看得見的教學變革”。

淄博探索:AI讓教育更精準、更公平

2022年,淄博市臨淄區打造了“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示范項目”,確立了“1+5+N”的總體設計理念。

項目覆蓋48所學校,建設AI智慧課堂、AI聽說教考平臺、智慧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場景,形成“教—學—評—管”一體化的教育生態閉環。

在齊都花園小學,“三三六六”智慧課堂教學新模式實現課堂精講、互動學習與精準測評;在臨淄一中,AI聽說課堂重塑英語教學場景;在溡水實驗學校,教師借助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實現“因材施教”,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2023年以來,臨淄區連續三年獲評教育部智慧教育優秀案例,成為山東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淄博由此形成了以教育為引擎、以AI為驅動的“學習型城市”新格局。

棗莊樣板:“135N”體系的數字化課堂革命

2023年,棗莊市市中區打造“區域智慧教育項目”,項目以教育優質均衡、減負提質、因材施教作為核心目標,按照“1+3+5+N”的建設框架,通過建成“1”個數字底座、探索“3”種新模式、實施“5”大教育教學治理提升行動、支撐“N”個關鍵教育教學場景應用,旨在全面提升市中區教育的智能化、信息化,著力打造“學在市中”品牌。

通過智慧教學應用,教師閱卷負擔減輕、作業設計效率提高,智慧教育促教學減負增效效果顯著。

在棗莊市第四十一中學,“五環兩翼”智慧課堂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在棗莊市第九中學,AI黑板讓抽象知識可視化,教師可通過數據精確掌握學習狀況。

棗莊還在全省率先引入AI智慧心育系統,覆蓋7萬余名學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息畫像”。

高密模式:以“數智作業”助力提高育人質量

2023年,高密市啟動教育基礎設施能力提升項目,以“1+1+N”總體模式構建教育新基座。項目覆蓋全市100余所學校、10萬余名師生。

高密的創新在于“數智作業”。依托AI大數據系統,學生作業實現了全過程采集、分析與反饋。以崇實小學為例,學校構建“PDCCIM三階段六環節”智能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點陣筆實時采集作業數據,讓教學從經驗走向科學。

“過去我們靠直覺判斷學生問題,現在靠數據說話。”高密市崇實小學教師感慨道。

肥城方案:以AI驅動教育“新質生產力”

泰安肥城市堅持以“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為總體規劃,以“促進教育高位均衡發展、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為戰略目標,通過“筑基、變革、躍升”三大行動,著力構建“AI+教育”數字化轉型新范式。

此外,肥城智算中心作為新型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為教育、醫療、政務、工業等提供算力支撐,標志著“教育+智算”的融合進入實質階段。

山東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離不開科大訊飛在技術、生態與理念上的深度耦合。從青島的“因材施教”到淄博的“臨淄樣板”,從棗莊的“135N體系”到高密、肥城的數智創新,山東教育數字化實踐已形成可推廣的系統路徑。

這場變革的價值,不僅在于課堂形態的更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回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被看見,讓教育回到以人為本的初心。

編輯:李舜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