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9月24日消息(記者 程立龍 見習記者 鄭芷南)在青島膠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深度融入教育、文旅、金融等關鍵領域,鑄就特色品牌的同時,也為青島區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動能。
信用入校,打造教育特色品牌
在教育領域信用體系建設中,青島膠州市里岔鎮里岔小學創新出了一套“1+2+3+N”工作法,打造誠信教育特色品牌的同時,也為區域校園信用建設樹立了標桿。
(里岔小學把誠信教育融入到教學中 央廣網發 王祥攝)
記者了解到,里岔小學構建起了涵蓋信用分級分類管理、信用承諾、信用積分的完善制度體系。同時,組建校信用議事會、校信用中心、信息采集庫“三位一體”專班隊伍。“信用+專班”,為信用工作落地見效筑牢組織根基。
聚焦信用培育與管理,里岔小學開發信用教育專題校本課程,將誠信理念融入各學科教學環節,實現信用教育全覆蓋。同時,學校還邀請政府、銀行等領域專業人士擔任“信用大使”,定期開展信用講座與教學研討,為師生搭建起接觸多元信用知識的平臺。此外,學校創新建立教師“四愛”信用評價標準與學生“三維”信用監督評價體系,量化與定性評價相結合,讓師生信用管理更具全面性、公正性與高效性。
家—校—社協同融合,是里岔小學信用建設的又一著力點。據了解,學校積極搭建家校、銀行、企業、商戶、社區“五位一體”交流機制,打造專屬實訓基地,凝聚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學校通過組織家校合作活動、銀村聯動開展誠信志愿實踐,帶領學生走進企業、商戶開展誠信體悟活動,逐步構建起家校社雙向互動、共同發展的信用融合生態,推動形成協同育人新格局。
里岔小學以誠信為主題,打造校園場地設施,讓誠信氛圍浸潤校園每個角落。同時,學校建立師生誠信評價指標體系,開辦“誠信超市”,鼓勵學生以誠信行為賺取積分兌換獎品,助力學生品德培育與行為規范養成。此外,學校依托實訓基地開展社會實踐,組織學生編排誠信課本劇,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對誠信的理解與認知。
此外,學校堅持從“人”與“事”兩個維度挖掘誠信典型,每月開展“誠信之星”“誠信事跡”評選,對獲評師生進行表彰,并通過榜樣故事宣講,在校園內營造“人人講誠信、事事守誠信”的濃厚氛圍,讓誠信教育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信用加持,文旅煥發新生機
膠州市洋河鎮擁有諸多鄉村旅游資源,受限于服務模式單一、文化特色不足等問題,此前的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瓶頸。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洋河鎮深挖信用與旅游融合的潛力,開啟文旅經濟轉型升級之路。
“借助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契機,洋河鎮將信用元素深度融入旅游產業的每一個環節,創新打造‘信用+旅游’發展模式。”洋河鎮工作人員介紹,洋河鎮推動多場景接入信用積分體系,將轄區特色旅游場景全面納入市級“膠信分”平臺。
為提升服務質量,洋河鎮建立游客信用評價反饋機制,對踐行文明旅游、愛護景區環境、遵守園區規定的游客給予信用加分,并依據信用等級提供差異化服務。將旅游從業者的服務態度、專業水平、誠信經營情況納入信用考核,以考核倒逼服務質量提升,為游客打造更優質的旅游體驗。膠信分分數較高的村民可優先被推薦,入職洋河鎮星級企業或商鋪,入職后評選為優秀員工的村民可按比例賦分膠信分,對應兌換膠信分。據了解,目前已有17名村民被推薦入職。
(在膠州的景區,誠信經營是“硬指標” 央廣網發 王祥攝)
與此同時,當地打造“洋河信用月”專屬旅游路線,同步開展“信用積分兌好禮”活動,提升游客參與感與獲得感,有效激發旅游消費活力。
以誠信建設帶動旅游發展,游客點贊洋河鎮,“誠意滿滿”。
信用助農,書寫金融新篇章
作為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青島農商銀行膠州支行,以信用為關鍵抓手,深耕鄉村金融領域,在服務模式上不斷突破創新,既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急需的金融活水,更成功推動農村信用金融生態實現了系統性重構。
(“以分換貸”,青島農商行以信助農 央廣網發 王祥攝)
針對農村“缺抵押、缺擔保”的融資痛點,青島農商銀行膠州支行推出“農擔貸”“農地抵押貸”等產品,并依托大數據技術實現“無感授信”,讓農戶與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更便捷。同時,結合膠州產業特色,推出“金椒貸”“電力設備制造貸”等專項產品,為辣椒購銷加工、電力設備制造等本土特色產業發展注入資金動力。
服務數字化與下沉,是銀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效能的關鍵舉措。青島農商銀行膠州支行聯合基層黨組織創建“紅色信用村”,對信用良好的村集體給予貸款優先、利率優惠政策。
“未來,青島農商銀行膠州支行會繼續積極融入到膠州誠信建設中,深化普惠金融行動,為膠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貢獻更大力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