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重大戰略、“五個中心”建設的重點領域集聚,向關系超大城市基本運行和基礎保障的重點領域集聚,向三大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
創下多項年度紀錄的地方國資母基金、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首例頭部券商合并重組、全國首創在國企分類監管體系中設立科創層……這些“第一”背后,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創新持續涌現。
改革與創新為國企發展打開了新空間。上海國企資產總額與利潤規模保持全國地方國資第一,截至2025年9月,全市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31.98萬億元,同時延續經營發展向好態勢,效率效益進一步提高,1至9月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8%。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和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雙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當前,上海國資國企正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重大戰略、“五個中心”建設的重點領域集聚,向關系超大城市基本運行和基礎保障的重點領域集聚,向三大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
作為國資國企重鎮,上海的每一次落子,不僅牽動著城市未來發展的走向,也在為全國國資國企改革探索新的路徑。
一只基金背后的創新引領
當下,中國科創投資市場討論度最高的母基金,非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莫屬。
這只面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產業的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一起,構成了總規模1000億元的上海國資母基金“巨無霸”。不僅創下了當年全國規模之最,更實現當年設立、當年遴選、當年投資,儲備市場化直投項目300余個,撬動社會資金1152億元,完成GPU(圖形處理器)、AI芯片等一批重點項目投資。
這是上海國資朝向科創策源邁進的“主動一步”。圍繞“從0到10”這一鏈條前后延展,上海國資進行了一系列精準矩陣布局,逐步覆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為科技引領導入源源不斷的國資活水。
從策源端出發,上海16家國企聯手,設立上海啟源國資創新策源公益基金會,資金將通過無償捐贈方式,重點資助一批科學家、新型研發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創新性強、爭議大、風險高、無共識的基礎研究。
往產業端延展,上海國資在集成電路裝備、生物醫藥、EDA(芯片電子設計自動化)等領域率先構建800億元的并購基金矩陣,并已頻頻“出手”,整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向境外看,由上海市國資委指導,上實集團、國泰海通聯合發起的滬港戰略產業基石投資基金不久前正式成立,將深入服務上海戰略產業發展,全面關注港股基石投資機會,為優質科創企業赴港上市前“最后一公里”提供融資支持,并招引優質在港上市企業在滬發展。
暢通整個鏈條的100億元科創S基金也已在滬啟動,旨在形成科創投資的資本接力機制,促進金融與產業資本高效循環。
有進有退,上海國資還開展存量基金“四個一批”整合,截至2024年底,基金管理人品牌減少15個、國資存量基金數量減少71只、基金認繳規模縮小403.1億元,國資退出資金預計173.5億元。
一幅由國有資本推動的科技引領新圖景,正在上海迅速展開。
一次重組背后的資源整合
上海靜安,國泰海通的新招牌靜靜矗立。這家由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戰略重組后誕生的金融巨頭,已經開啟新的征途。
此次重組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并,創造了并購重組“上海速度”,合并后公司歸母凈資產、總資本均居行業第一,將打造一家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一流投資銀行。2025年上半年,國泰海通IPO主承銷家數7家,新申報受理項目25.5家,公司債主承銷額2579.43億元,均排名行業第一。
這是上海國資優化資源配置的縮影。直面主責主業不夠聚焦、核心競爭力不夠強等問題,近年來上海國資以市場化機制,推動現代金融、科創投資、咨詢服務、城市運行等領域4組企業戰略性重組,提高核心競爭力,全力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一流企業。同時發布推動上海地方國資國企并購重組高質量發展方案,支持國有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優化產業布局、改善資產質量、提升投資價值。
“1+1>2”的同時,捕捉最新的行業信號,上海國資整合資源打造了一批新設企業和平臺。 聞名全球的資產管理服務平臺“阿拉丁”,已經迎來中國追趕者——上海國智技術有限公司。這一新設企業正是上海研判行業新趨勢的產物,背后有一眾金融國企加持,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新型資產管理服務平臺。這塊目前中國資本市場金融科技領域的空白,由上海國企主動挑起大梁來填上。
聚焦三大先導產業等上海重點產業,上海國資新設一批戰新平臺,引領新賽道新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集成電路領域,布局設計、裝備、制造、材料等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生物醫藥領域,上實集團新設細胞治療中心,醫藥創新保持國內第一梯隊。人工智能領域,上海儀電搭建智能算力平臺,形成超萬卡服務能力;聯和投資成立語料公司,打造支持大模型迭代升級的語料“超級工廠”。
除了自身資源的優化布局之外,上海國資國企還攜手央企、民企,打造協同發展的新生態。
上海國資加強同中央企業股權合作,助力華夏郵輪、數聯物流、中航機載等項目落地上海,通過64個重大項目引入中央金融機構超1400億元資金。
上汽集團與華為的牽手,也讓整個市場矚目。上汽組建超5000人的專業運營及技術團隊,與華為工程師開展全生態鏈的深度合作,攜手打造全新的新能源智能汽車。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完成新一輪排兵布陣的上海國資國企,已經把加速引擎調整到最佳狀態。
一次分類背后的監管支撐
今年,上海國資“四類一層”的企業分類改革引發全國關注。
基于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目標和企業主責主業,上海市國資委監管企業分類調整為資本運營類、產業發展類、金融服務類、城市保障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創新,是首次創新性地在重點子企業設立科創層,完成首批49家企業遴選,加強政策精準“滴灌”,充分引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以這一分類監管體系為對照,上海市國資委內設機構調整為產業處室、業務處室、綜合處室,強化監管的產業思維、科技思維、戰略思維,樹立以企業為中心的監管理念,進一步理順工作機制、轉變工作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從被動型、約束性監管向“監管與服務并重”的主動型、賦能型監管轉變,從而使國資委真正成為國有企業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的組織者、推動者。
這正是上海國資積極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打造的“敏捷高效”監管新范式。頂格的政策支持,正在有的放矢,持續賦能國資國企深化改革。
——出臺公司治理系列制度文件,圍繞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建設、外部董事管理、子企業有效治理等方面加強制度頂層設計。同時成立的公司治理協會是全國第一個專注于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省級協會。
——推出《上海市國資委監管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引》,更好完善監管企業畫像,提高國資監管精準化、科學化水平,引導企業把資源要素向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方向聚集。
——制定加快發展戰新產業、“人工智能+”垂類模型落地應用等支持政策,在投資管理、薪酬分配、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頂格支持,明確將國資收益80%用于支持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實施分賽道、長周期里程碑考核。
——印發加強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意見,形成市值管理績效水平評價體系3.0版。截至2025年9月底,93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價總市值3.16萬億元,同比增長22.15%。
至此,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路徑已經愈發清晰——通過科創策源搶占未來,培育新增長點;通過戰略重組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監管來保障所有舉措高效實施,系統性地推動國有資本向關鍵領域集中。(記者 張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