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上海是鋼筋森林”的固有印象,正被黃浦江畔的綠意消解。

貫穿上海的黃浦江流域,日前披露多項進展:上游郊野地區,新近誕生150個生態復合單元,每個面積約20平方公里,探索生態空間的復合治理和利用;中游城鎮地區,黃浦江上唯一的江心島,復興島未來藍圖浮出水面,將打造北部生態鳥島濕地空間;下游濱海地區,圍繞海岸規劃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逐步修復海岸帶生態。

在10月15日閉幕的2025年世界自然保護大會(WCC)上,《基于自然解決方案(NbS)的上海黃浦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實踐》正式發布并入選全球案例,正式蓋上了國際生態治理的“最高印章”。

國際上,NbS案例大多是微觀視角,聚焦點位上的修復。“上海案例是把生態思維融入城市規劃當中。”大會主辦方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NbS全球中心主任查爾斯·卡朗瓦說。

這種全流域、系統性的視角,為全球超大城市的生態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跳出碎片化思維

復興島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態單元,實際上,生態修復理念已經融入更大尺度的城市規劃當中。

今年發布的《黃浦江沿岸地區功能融合發展和空間品質提升專項規劃(2025—2035年)》提出,在原有的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的基礎上,再向兩端延伸,擴大濱水基因向腹地延伸。在黃浦江沿岸地區及主要支流,打造藍綠生態走廊,培育多維度生態網絡。

“過去一直覺得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能看到自然和城市如此深度融合的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上海在全流域系統性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方面的經驗,對太平洋地區的生態治理工作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學習價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洋洲區域辦公室工作人員維奈·辛格說。

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行業盛會。今年大會期間,上萬名代表來到阿布扎比主會場,他們來自世界多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術界和企業界,交流著當下最前沿的生態理念。會上,NbS上海案例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

這是NbS上海案例首次登上國際舞臺向全球推介,也是中國在WCC首次發布的3個生態保護公共知識產品當中,唯一基于城市尺度進行系統性生態治理的案例。其創新意義在于,從一開始便跳出碎片化思維,首次把修復視野拓展到超大城市全域尺度。

“今年6月,全球首個NbS城市中心在上海成立,已成為亞洲區域內創新、學習與合作的‘催化劑’。”查爾斯·卡朗瓦說。

全面系統并因地制宜

南匯東灘N1片區規劃范圍15.32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建設中,已初具“濱海森林洲島”的空間意境。但它又不僅僅是一片森林綠地,還將承擔城市的土方消納、沿海防汛、都市休閑游憩等多種功能。

生態治理往往牽扯著許多復雜的影響因子。以郊野生態營造為例,上海空間資源約束形勢嚴峻,需要探索空間資源復合增效、生態協同治理,破解鄉村發展、生態建設、耕地保護等多元需求博弈難題。

在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多重挑戰的今天,串聯起“江洲、湖蕩、海潮、灣島、城園”五大濕地生態譜系的黃浦江流域也面臨各種不同的生態挑戰。這也意味著,應對生態挑戰的“自然療法”不能簡單地“看天吃飯”,需要一套全面系統又因地制宜的技術思路。

上海梳理濕地生態的譜系脈絡,尋找源頭和系統治理方案,實施“上游生態涵養保育、中游城綠融合共生、下游海陸韌性協同”的全流域治理新模式,延續和傳承江南水鄉特色濕地空間肌理。

上游郊野地區,湖蕩星羅棋布,尤其在青西地區依托獨特的“湖沼蕩田”,形成了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圍繞藍綠生態基底環境改善與提升,開展15個滬派江南營造試點,建成10座郊野公園,推動低效建設用地復墾復綠、新增農林生態空間132平方公里,持續提升藍綠生態基底濃度,營造“濕意盎然”的江南意境。

中游城鎮地區,注重自然和城市共生,探索“空間再自然化”。比如,在黃浦江與大治河“十字交匯”的區域,城鄉逐漸交融,催生出城市與田園交融的獨特生境,兼具自然野趣和人文煙火氣。再比如,在中心城打造“一江一河”濱水空間,貫通步行道、跑步道、騎行道,沿岸建設濕地公園,利用城市的“邊角料”空間,改造成口袋公園,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親近自然。

下游濱海地區,憑借“向海而生”的地理優勢,依托大吳淞三岔港等河口空間,展現上海“通江達海”的格局和魅力,強化連接城市與海洋的生態紐帶。提高城市“韌性”,保護潮汐濕地,為數百萬遷徙候鳥、瀕危水禽提供優質棲息地;建設南匯東灘N1片區等韌性海岸帶,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NbS上海案例是一本案例集,這些案例很好地展示了中國超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借助自然的作用,幫助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IUCN中國代表處主任張琰說。

貢獻更多“上海經驗”

曾經,黃浦江流域劣五類水體遍布,河流與城市割裂;如今,95.6%的水質達到優良標準,并融入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作為一份可推廣方案,上海黃浦江流域的“自然療法”證明:生態保護與超大城市發展,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支撐起黃浦江及其腹地蛻變的,是城市生態治理思路的躍遷。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首次提出建設‘生態之城’,NbS上海案例就是上海多年來堅持這一方向持續探索的縮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用途實施處處長吳燕表示,在實踐中,上海堅持國際眼光、世界標準,秉持系統思維與自然工法,通過規劃先行、全域統籌、分類施策的方式推進生態治理。

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務中心(NbS上海中心)主任田峰說,上海將圍繞規劃一張藍圖,繼續開展NbS研究、本土化實踐與國際合作,分享河口型超大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之城”的建設經驗。

接下來,上海還將進一步謀劃區域性、流域型的NbS本土化應用——包括申報國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等。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玉鑫表示,上海將繼續以“兩山”理念和人民城市理念為指導,深化超大城市生態保護修復實踐。在高密度人居環境下,持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治理新路徑,為全球超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上海經驗”。(記者 戚穎璞)

編輯:沈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