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十四五”期間,上海堅持為國擔當、勇為尖兵,在高質量發展的畫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回顧“十四五”,上海各區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注重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將“優勢做優,特色做特”,形成系統、協同、具有整體性的發展態勢,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同題共答、同向發力,共同營造上海良好發展環境和發展預期。

釋放動力

近日,一份文件將上海自貿區過去12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成果經驗,與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靜安、長寧、普陀、青浦、嘉定、金山等區域緊密連接在一起。

根據《第二批上海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方案》,這些區域與5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在轄區已形成的產業稟賦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自主改革力度,展現了上海不斷放大改革開放先行先試效應的堅定決心。

站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上海承接了多項國家重大戰略,各區不斷釋放改革動力,實現激發區域潛力和提升全局效能的雙贏。

浦東新區以國家戰略為牽引,五年間在“引領區意見”“綜合改革試點”以及“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的頂層制度安排下,堅定推動改革任務落地,形成一批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成果。

這些成果切實解決了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堵點。比如“市場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極大釋放了市場活力和自主性,惠及企業19萬戶;“準營承諾即入制”,用一張告知書和一份承諾書,破解了過去“準入不準營”的難題,已核發許可證超5000張。

改革是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根本動力,更是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關鍵引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掛牌以來,在離岸貿易、跨境金融、跨境醫療、高端航運等方面形成突破性制度創新案例166個,真正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在此基礎上,臨港還進一步探索建立“負面清單+操作指引”數據跨境管理模式,推動數據依法有序自由流動,為金融、國際航運、商貿等多個領域的數據出境護航。

為國家試制度、探新路早已成為上海的戰略使命,亦是城市能級提升的關鍵路徑。上海從不僅僅滿足于“試點”,而是要把更多“苗圃”做成“風景”。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青浦區攜手吳江、嘉善形成154項制度創新成果,61項制度創新經驗面向全國發布推廣,承接落實兩批國家層面14項改革授權事項。

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松江區堅持G60科創走廊走深走實與策源地強基固本“兩手抓”,持續在重大項目引育、重點資源整合上發力,把制度型平臺的潛能釋放出來,推動超硅半導體、“曲率引擎”加速器等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紛至沓來。

作為上海連接長三角的“西大堂”,普陀區與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鎮江、泰州攜手,“七市一區”共同推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地形猶如一把“金鑰匙”的普陀,正悄然轉動這條橫貫東西、輻射南北的城市創新鏈。

依托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等平臺,近年來嘉定區與長三角城市間的科技創新合作緊密度不斷增強,秀出了滬寧發展軸上關鍵樞紐節點的硬核實力。

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閔行、長寧、青浦、嘉定等區不斷營造便利環境吸引企業總部集聚,在強化國際定位、彰顯開放優勢、提升樞紐功能等方面發揮更大效能。

根據《第二批上海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方案》,接下來上海還將依托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聯動創新區探索建立文化藝術保稅展廳,在長寧聯動創新區發展平臺經濟,在嘉定聯動創新區開展自動駕駛端到端模型算法訓練和產品研發。改革開放將在更廣的城市空間內,發揮更大的能效。

彰顯活力

技術快速迭代、全球城市競爭格局不斷演進的當下,未來發展必須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范式轉換。上海各區堅持探索,在一個個“從0到1”的新突破中,將澎湃的發展動力轉化為持續的創新活力,讓創新成為拉動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僅用了38天,1.3萬平方米樓宇空間就從“毛坯房”變成開發者們可“拎包入住”的高品質產業載體,由此點燃了人工智能創新“核爆點”——位于徐匯區的“模速空間”的故事,讓人們津津樂道。

2022年末,ChatGPT4.0橫空出世,全球目光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徐匯區因時而動,全速推進大模型產業建設,選址西岸傳媒港建設“模速空間”。

如今,大模型生態空間的“模速范式”已在徐匯形成:一方面聚焦西岸建設“模速空間”核心區,另一方面在漕河涇開發區、北楊人工智能小鎮、徐家匯環交大地區等區域打造“模速”外延空間。以“模速空間”為引擎,上海大模型企業正代表中國下好“先手棋”。

在上海各區,還有許多特色優質“空間”,優質產業高度聚合,創新成果奔涌勃發。

虹口北外灘,“都市新標桿”起勢成勢。“十四五”期間,北外灘的航運版圖實現了新跨越。如今,全球前50強班輪公司中,已有17家在此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全球貨運50強企業共有14家在虹口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作為全市首批股權投資集聚區,北外灘還構建起“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體系,服務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聯動發展。

閔行依托“大零號灣”區域,提升基礎研究、創新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方面能力,科創策源功能不斷強化。全國首個智能機器人中試驗證平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閔行基地、上海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平臺項目正式啟用。

長寧“硅巷”,可謂“小身材,大能量”。緊抓科創回歸都市契機,長寧探索城市更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規劃建設約1.48平方公里的“上海硅巷”科創街區。突破研發、辦公、商業、文化、居住之間的“硬隔離”,集聚近900家創新型企業,培育黑湖科技、西井科技等一批國家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

嘉定的“上海械谷”,依托瑞金醫院資源優勢以及嘉定區產業基礎,以“醫生做鏈主、企業做鏈心、政府做鏈長、園區做合伙人”的產醫融合創新發展模式,培育醫療器械領域新質生產力。

奉賢有個“海歸小鎮”,屬全市首個,聚焦生物科技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布局“生物制造”“精準醫療”兩大主賽道和“AI技術賦能”支撐賽道,打造集研發空間、辦公樓、生產廠房、商業、住宅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

崇明讓科技賦能農業,建設“長三角農業硅谷”,核心區在崇明智慧島數據產業園扎根,高科技農業發展帶串聯多個鄉鎮,已累計對接近百家企業,多個產學研項目進展順利。

一個個創新“空間”,演繹的是各區創新驅動的圖景,體現了發展的活力生機。

散發熱力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上海文旅市場熱力四射。其實,在上海,各區文旅商體展活動一年四季都精彩紛呈,激蕩著新的勢能……

黃浦區持續挖掘消費潛力,打造青春經濟新高地、開拓銀齡經濟新藍海、重塑演藝經濟新場景。引導支持商業企業自主更新,圍繞二次元、潮玩、策展等周邊產業,多點開花帶動商業街區年輕化轉型,目前南京路、淮海路、豫園三大商圈都集聚了青春經濟業態以及消費人群。把握入境消費新機遇,黃浦率先實現“全市通退”,設置了全國首臺離境退稅自助開單機,完成全市首單支付寶國際版支付。

國際品牌路易威登“路易號”巨輪駛入靜安區南京西路商圈,讓2公里南京西路打造“時尚消費走廊”的藍圖更加清晰:東面有路易威登為代表的國際頂流依托商圈深耕國內市場,西面有泡泡瑪特為代表的國內頂流依托商圈走向國際。“國際靜安”優勢更凸顯,總部經濟愈發亮眼。目前,靜安有稅收“億元樓”92幢,其中“月億樓”9幢,兩者數量均列中心城區第一。

楊浦的復興島最近很熱鬧。小紅書舉辦Red Land二次元活動;作為2025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區,展示“量子城市”未來圖景;嗶哩嗶哩“干杯音樂節”開場……活動背后是新興產業的集聚。近年,互聯網“大廠”、“獨角獸”等一大批數字經濟企業在楊浦鏈式集聚、拔節生長,一批兼具“時尚風和國際范”的科創街區、園區在生長。

寶山郵輪濱江帶,6公里濱江岸線煥新,串聯起長灘觀景塔、長灘音樂廳、上海·海上世界等多個節點。中國最大、世界第三的長灘巨幕球體影院落成,“國際帆船賽”“長灘藝術節”等賽事活動落地,大幅提升區域吸引力與消費能級。

金山,文旅產業不斷為高質量發展賦能。作為中國首座、全球開園規模最大的樂高樂園,已成為上海新晉的親子旅游地標。與之無縫銜接的繽紛里主題商業街內,120余家品牌商戶中,全國首店3家、上海首店8家。隨著上海樂高樂園帶來的文旅流量持續釋放,金山正積極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發展的活力,最終惠及的是人民。

在各級政府推動下,2022年7月,上海全面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以下舊里房屋改造,許多百姓搬離了逼仄簡陋的舊屋,圓了“新居夢”。緊接著,上海開始推進“兩舊一村”改造。

舊改任務最重的黃浦區,“十四五”期間累計完成舊改征收3.7萬戶以上。黃浦區對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保護性更新改造,也從“第一立面”向“第二立面”縱深推進,實現近3600戶居民居住條件改善、43幢老大樓產權歸集。

今年6月,上海中心城區最大規模非成套舊住房改造項目——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區迎來首批居民領鑰匙、回搬。原址40幢非成套老舊住房變成17幢高層住房,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在上海,民心工程關注不同年齡、不同圈層、不同區域的人群,盡力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幸福感、獲得感。

華潤有巢公寓社區,是馬橋敬老院養老護理員錢麗麗的新家。作為閔行區首個“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這里最低每月500元就能租到一個床位,安心舒適。

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這不僅是城市建設者、管理者物理空間的庇護所,更是給予他們尊嚴和歸屬感的精神家園。“十四五”末,上海將實現建設籌措60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目標,籌措供應“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萬張以上。

而當人們走出家門,便可以享受“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便利便捷。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15分鐘社區生活圈”裝進了居民手機里。作為上海量子城市六大先導應用場景之一,街道今年上線“美好生活·掌中寶”智能應用,居民在線操作就可以享受眾多公共服務,大數據還能輔助政府部門完善設施、優化服務。

如果說“15分鐘社區生活圈”,讓上海市民擁有更多生活“小確幸”,那么“一江一河”濱水空間品質的持續提升,昔日的“工業銹帶”變成“生活秀帶”“發展秀帶”,則給人們帶來更多精彩。

楊浦濱江,不僅復興島段的工業遺存經歷更新,南段沿線的明華糖倉、永安棧房等歷史建筑群也加快轉型步伐;在虹口,北蘇州路上、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岸線貫通后已成極受歡迎的“拍照打卡地”,很多人把這里稱為上海的“塞納河畔”。

上海不僅有摩登都市,還有精致鄉村。“十四五”的發展成就,也藏在鄉村振興的一個個細節里:崇明全區綠色優質農產品面積認證率保持在90%以上;松江連續多年水稻畝產全市第一,沉甸甸的稻穗里藏著豐收的喜悅;金山漕涇水庫村從昔日河道淤塞的“水窠里”變身為4A級景區,不少村民靠開民宿鼓起了“錢袋子”……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上海各區“十四五”的發展答卷,就藏在每一個街區、每一條里弄、每一戶農宅、每一個市民的笑臉里。(記者 徐敏 茅冠雋 周楠 杜晨薇)

編輯:沈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hellogs.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