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的上海,位于興業太古匯的LV路易號,鑲嵌在繁華的商業版圖之中,讓時尚與熱情在這個季節交織出別樣的光彩。 海沙爾 攝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橋吊林立,集卡進進出出,一派繁忙景象。 李茂君 攝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同慶,上海消費市場一片紅火。據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數據,節日期間(10月1日至10月8日),上海線上線下消費支付金額796億元,同比增長3.0%。上海重點商圈銷售額同比增長10.2%。節日期間境外來滬人員消費活躍,離境退稅開單數同比增長6倍,銷售金額同比增長7.2%。
同樣的紅火發生在外貿進出口領域,今年1—9月,上海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34萬億元,增長5.4%。特別是9月份,外貿進出口突破4000億元大關,進出口增速實現連續8個月保持增長,創下近兩年來的最快增速,為全國外貿穩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沖刺、“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回望“十四五”,展望“十五五”,上海市商務委表示,將緊緊圍繞“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樞紐”,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以高水平開放為動力,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導向,進一步強化貿易樞紐功能,加快貿易轉型升級和業態創新,打造開放型經濟高地,激活消費主引擎動能,實現國際貿易中心功能全面升級,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更大貢獻。
首發經濟從2.0升至3.0
“十四五”以來,上海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發揮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引擎和穩定器的關鍵作用,不斷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位度”,在國際消費舞臺中央綻放出璀璨光芒。
數據清晰勾勒出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強勁發展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0年的1.59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79萬億元,這一超大規模市場為消費結構升級和品牌集聚創新搭建了寬廣舞臺,成為消費新潮流、新業態孕育的沃土。
6月25日,晨光中,一艘名叫LV“路易號”的“巨輪”駛進靜安南京西路商圈,開啟揚帆起航、乘風破浪之旅。這艘30多米高的“巨輪”,融合“首展、首店、首秀”功能,“全球唯一”的姿態,更是全球經濟動蕩中“上海磁場”磁力強勁的生動寫照。
上海作為全球新品首發地,以創新為劍,不斷披荊斬棘,首發經濟從2.0升級至3.0版本。每年吸引超過3000個國際國內品牌在此舉辦首發活動,2024年各類首店累計達到7300余家,其中全球首店、亞洲首店及中國首店等高能級首店合計占比超過18%,數量和質量均穩居全國首位。
在商業品牌集聚方面,上海同樣表現卓越。世界知名高端品牌、國內頭部品牌集聚度均超過90%,國際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前列。中華老字號累計達197個,數量居全國首位,它們如同歷史文化的使者,傳承著上海的商業底蘊。上海時裝周更是躍居全球時裝周活力指數前五,被譽為“亞洲最大訂貨季”,全方位展現了上海作為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時尚交匯點的獨特魅力。
另外,2024年,上海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9萬億元,相較2020年增長超30%,直播零售額規模占全國比重超10%。豫園商圈、大華虎城商圈成為全國示范智慧商圈。AI+消費、品質直播、即時零售等多樣化消費新場景紛紛涌現,為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購物體驗,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消費生態。
“政策+活動”雙輪驅動,是上海推動消費增長的有效“打法”。全國首個大規模綜合性消費節慶活動——“五五購物節”連續成功舉辦,2024年,上海又首創“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推出一批國際性、高能級節賽展演活動,有效帶動入境游客、入境消費增長。此外,“數字生活節”“11直播月”“絲路云品電商節”等網絡促消費活動品牌,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在此期間,上海市商務委謀篇布局,編制實施新一輪商業空間規劃;統籌推進商圈能級提升三年行動,匠心打造夜間經濟地標,精雕細琢夜生活好去處,使夜間經濟綜合指數穩居榜首。編制實施全國首份服務消費綱領性文件,推動成立上海市服務消費促進會,推出一批標桿性服務消費促進活動,打造10大融合性服務消費創新場景典型案例。通過發放“樂·上海”服務消費券、實施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推行綠色智能家電專項補貼,精準落實國家“兩新”政策,形成“消費券+以舊換新+綠色補貼”的三重激勵。
為全面營造國際友好消費城市放心、安心、舒心、貼心的消費環境,上海還在全國率先實施支付便利化措施,實施優化離境退稅消費環境行動方案,推出重點商圈“上海購物”誠信指數,全面推廣線下零售企業七日無理由退貨制度。
百億級、千億級大宗平臺涌現
“十四五”以來,上海堅持推進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影響力持續強化。
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一批平臺企業通過連接供需兩端、優化資源配置,正成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超級節點”,其影響力已滲透至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截至目前,上海大宗商品貿易百億級、千億級平臺數量分別達到11家和6家,上期所在全球交易所期貨和期權成交量排名中躍居第10位,上海黃金交易所已連續1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場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上海項目、上海國際油氣交易中心等重點平臺項目也在“十四五”期間成功落地。
上海“十四五”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明確提出建設“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的目標任務,這意味著上海的商品市場國際化程度須得到持續提升。“十四五”期間,上海開展全國首批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試點,推動浦東創建大宗商品貿易創新生態集成區,普陀創建上海市有色金屬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區。中國(上海)寶玉石交易中心加快建設。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上海商品市場的國際化水平,更推動了相關產業鏈的集聚發展,增強了上海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改革是發展的“發動機”,發展是改革的“導航儀”。“十四五”期間,上海在堅持推進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的同時,持續深化商貿流通體制改革。具體舉措包括:深入開展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7家企業獲批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企業。集聚培育多功能、高能級貿易企業總部,累計認定337家貿易型總部。成為全國首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一批上海企業獲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企業。持續推進上海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青浦區各快遞總部自動化、信息化投入不斷提升。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建設,推動出口食品“三同”標準建設,開展“外貿優品中華行”,幫助外貿企業精準對接內銷渠道。
這場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的系統性變革,既是企業發展的“助推器”,更是惠及民生的“暖心工程”。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有了“4+6+N”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體系的支撐,覆蓋八大品類、六大環節的主副食品運行調控系統初步建成,重點批發市場全面推行“名單制”“會員制”“預約制”建設。一批標準化菜市場得到新建改建,累計新增早餐網點近6000個,近19萬名家政從業人員持有上門服務證,長寧、閔行還開展了全國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試點。
全球最大貿易口岸城市地位鞏固
“十四五”以來,上海堅定不移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戰略,貿易樞紐功能持續增強,全球最大貿易口岸城市地位進一步鞏固。
船舶進出有序,吊機繁忙作業,車輛來往穿梭,上海洋山港各集裝箱碼頭一片繁忙景象……連續4年,上海市貨物進出口總額穩居4萬億元高位,“十四五”以來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4%。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1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26.5%,繼續領跑全球城市貿易規模。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5年雄踞世界城市首位,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
在保持貿易規模優勢的同時,上海貿易方式和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也令人欣喜。2024年高附加值一般貿易進出口占比達59.1%,較2020年提高5.4個百分點,貿易價值鏈不斷向高端攀升。貿易“朋友圈”持續擴大,合作伙伴已超200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較2020年增長114%,占比提高到40%左右。民營企業表現尤為亮眼,2024年進出口達1.4萬億元,增長10.2%,占比突破三分之一,成為外貿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與此同時,“十四五”期間,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也在上海快速成長壯大。作為全國跨境電商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上海率先實現9610、1210、9710、9810四種模式進口、出口全落地,跨境電商年均增速超35%,成為外貿增長新引擎。自由貿易賬戶離岸經貿業務試點企業達636家,離岸貿易收支規模較2020年實現翻番,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顯著提升。
上海還成為全國首個再制造產品按新品實施進口的試點地區,再制造產品進口目錄拓展至26個。推出全國首部專門規范保稅維修的地方性法規,推動保稅維修新業態創新發展,保稅維修項目達30個,為高端制造服務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在服務貿易領域,上海積極落實全國版和自貿區版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率先實施一批服務貿易領域開放舉措,2024年服務進出口達2521.7億美元,數字交付服務進出口達1095.3億美元,“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3.3%和11.99%,服務貿易能級持續提升。
全國首個“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得到建立,取得電子提單應用、國際數據服務等10項制度創新成果,實現航貿再保險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等4個全國“首創”。高水平建設上海DEPA合作區,推出電子提單、電子口岸等5個領域高能級國際合作項目。成功創建文化、數字、中醫藥等領域共6個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形成服務貿易發展新優勢。
“引進來”“走出去”并重
“十四五”以來,上海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構筑雙向投資合作新格局,外商投資首選地和“走出去”橋頭堡功能凸顯。
7月11日,上海舉行第41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頒證暨外商投資集中簽約儀式。儀式結束后,幾位獲頒證書的外企掌門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上海的技術優勢、市場優勢以及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給予他們繼續扎根上海、深耕中國的信心。
5年來,上海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1000億美元,年均新設外資企業超5700家,在滬外資企業總數接近8萬家。高技術制造業吸引外資占制造業比重大幅提升,全國首家股份制外商投資性公司、外商獨資整車制造項目、外商獨資船舶代理公司等一批首創項目先后落地。
同時,上海不斷鞏固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為集中城市的領先地位,實施總部增能行動和外資研發中心提升計劃,“十四五”以來新增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89家、外資研發中心150家,累計認定分別達到1060家和631家。
外資企業服務環境也得到持續優化。具體舉措包括:深化重點企業“服務包”制度,每年市區兩級召開政企溝通圓桌會議百余場,強化土地、融資、物流、用工等服務和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依托重點展會和國際高水平論壇,推出“投資上海·共享未來”海外行系列活動。建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信息直達和服務專員機制,編制全國首本外商投資企業權益保護白皮書,建立完善“1+16+2”投訴中心網絡,推出上海外商投資促進服務平臺,推動惠企政策有效觸達。
對外開放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奔赴。“十四五”以來上海企業在境外新設立企業近2200家,累計增至6500家,新增海外存量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約90家,累計突破200家。其中,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持續增強,2024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非金融類對外投資額和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占全市比重提高至36.57%和81.89%,中國印尼綜合產業園區青山園區(上海)等境外合作園區和重大項目百花齊放。
“走出去”服務體系日臻完善。具體包括:打造上海市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預計于2025年四季度正式上線運行。建立重點高增長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出海服務包工作機制,制定發布全國首個地方提升涉外企業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支持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在香港設立首家分支機構,上海仲裁委在西班牙設立上海仲裁委歐洲中心。
發揮對外開放試驗田作用
“十四五”以來,上海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牽引,充分發揮對外開放試驗田作用,在制度創新、平臺建設、環境優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全國改革開放大局貢獻了“上海方案”。
在這片試驗田上,上海高標準落實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80條試點措施已基本落地,開放水平相當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等國家水平。其中,提升自由貿易賬戶系統功能等77項政策措施向全國推廣。
在這片試驗田上,首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89項措施也已落地,落實新修訂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和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加快推進增值電信、生物技術、獨資醫院等領域擴大開放,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廣的市場空間、更大的發展舞臺。
在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引領區,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載體、東方樞紐商務合作區先行啟動區將于年底實現封閉驗收和基本功能落地運行。順利完成外高橋港綜合保稅區和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二期)封關驗收,洋山港成為全球第二大LNG加注港。
很快,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拉開帷幕。連續成功舉辦7屆的進博會,累計展覽面積超過240萬平方米,意向成交金額超過5000億美元。上海是進博會永久舉辦地,在城市服務保障水平上持續提升:連續舉辦“上海城市推介大會”,打響“上海投資”品牌,“365展貿網”上線運行,創新舉辦進博會上海會議活動。進博會的成功舉辦,也推動上海加快建成“國際會展之都”,目前,展覽面積穩居全球首位,國際展覽面積占比穩超80%。
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十四五”以來,上海還持續優化跨境貿易營商環境,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添柴加薪。具體舉措包括:連續發布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口岸通關時效大幅壓縮,海運無紙化放貨規模穩居全國首位。先后制定實施會展業條例、服務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條例、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等上海地方性法規。上線全國首個支持貿易真實性審核的輔助信息平臺“離岸通”,開展離岸貿易印花稅優惠政策試點。制定全國首部貿易調整援助地方規范性文件,全國首發“上海市貿易調整援助公共服務平臺”等。
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則形成了“監管+服務”“通關+物流”“外貿+金融”的18大功能板塊、75項特色應用,在全國率先實現貨物貿易和部分服務貿易出口退稅雙“免填報”,成功試點首筆航貿再保險費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一鍵算碳”功能覆蓋全球主要港口,每年支撐全國超1/4貿易量和5000萬標箱集裝箱吞吐量的數據處理,服務企業累計超過70萬家,成為口岸營商環境優化的“數字底座”。(記者 吳衛群)

關注精彩內容